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修订本)(精)/论世衡史丛书

作者:马俊亚
责编:葛天//冯珺
总主编:谭徐锋

ISBN:9787220127625

单价:149.0

出版年月:2023-02-01 00:00:00.0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社会科学

分类号: D675.4

语种:CHI

页数:88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展开▼

评分:5.0

(本馆/总:0/1人荐购)

目录

导 言
一、研究区域和时段
二、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保漕大局下的政策误区
第一节 泗州城的沉没与治水政治
第二节 漕运方略与淮北的被牺牲
第三节 官场积习与水患世界的形成
小 结
第二章 盐业政策下的利益分配
第一节 国家机器的自利化
第二节 商人寻求租金的最大化
第三节 生产者的贫困化
第四节 社会的边缘化
小 结
第三章 从沃土到瘠壤
第一节 治水与农业生态的破坏
第二节 稻作农业的变迁
第三节 农家手工经济结构的演变
小 结
第四章 粮食短缺与生存困境
第一节 粮食生产与人食所需
第二节 无权者的田土之累
第三节 平民粮荒对策的困境
小 结
第五章 本能异化为特权
第一节 被殄灭的人欲
第二节 强势群体的性剥夺
第三节 无法自洽的伦理
小 结
第六章 社会生活与社会冲突
第一节 诗礼武风的普及
第二节 民性的衰变
第三节 丛林世界的形成
小 结
第七章 社会结构的异化
第一节 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的畸化
第二节 强势集团领主化
第三节 “下江南”
小 结
结 语
征引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西文部分
三、日文部分
后记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的巨大影响。

展开▼

作者简介

马俊亚,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土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和中国社会生态史。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

展开▼

前言

读马俊亚先生著作《被 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 态变迁研究(1680—1949 )》,三百年来,淮北百姓 生活艰难,一字一句,令人 悲恻。自古暴政都容易被人 指出阙失,然而治河和漕运 两件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竟然也招致一方百姓数百年 无法自拔的贫穷。说“苛政 猛于虎”,善政也会引来洪 灾! 作者指出,为了漕运和 明代皇陵,刘大夏、潘季驯 等一代治水贤臣,居然以淮 为壑,让滚滚黄河倾入徐淮 平原。漕运有关北方千万人 口的食用,还可以说得过去 ;所谓“凤阳根本之地”,皇 陵之内并无骨骸,寝殿之中 也无居人,居然以此为理由 ,使淮北生态完全改观。“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 九年荒”。言念及此,深叹 权力两字不可滥用。 自来研究生态变化者, 可从种种角度考察其前因后 果。真能如这部著作一样, 以绵密证据,找出元凶—— 错误的政策,如此者,真不 多见。 回顾历史,为了政权不 惜工本,以致引发生态巨变 者,比比皆是。汉唐两代, 都以关中为畿辅。汉代三选 七徙,将关东富户豪杰一次 又一次移居关中,长安四周 ,添了十余个城邑,这些卫 星都市的人口,加上长安本 身人口,使关中无法负荷, 以致光武中兴不得不将首都 迁往洛阳。经过南北朝,长 安常为战争之地。但是从北 周以关中为基地,大量府兵 驻扎关中。盛唐之时,关中 人口大增,不仅有政府官员 ,大量军队,还有西来的番 商胡贾,于是关中资源再度 衰竭,武则天不得不时常就 食洛阳。更可惜者,关中树 木作为柴薪砍伐殆尽,郁郁 葱葱的终南山,到中唐时, 树木已大不如前。关中植被 流失,造成史念海先生所指 陈的“河流侵蚀原地”。今天 .八水绕长安的盛况,已完 全不可再见。“周原芜芜”, 今日破碎不堪,这个经验, 竟不为世人察觉。在今天我 们又见到首都人口剧增,调 动南北资源只为此一个超大 都市的食用和饮水。南水北 调是巨大工程,对饮用水还 有补充余地,但终究救不了 地下水源干枯。河北平原下 陷岂止以尺计! 即使不谈首都面临的困 难,中国经济发展,全国处 处都有所营建,处处高楼大 厦,一片一片水泥地,夺走 了农田与植被。缺少了植物 覆盖,雨水不再能渗入土壤 ,而水泥地的反射热,又增 加了许多大地暖化的温度。 为了这些兴盛的表象,后代 将支付无穷的生态代价。 以上所说,只是我们亲 眼目及,堪为痛心的一些现 象。今天国人的环保意识已 比二三十年前提高不少。我 想我所指出的问题,都发生 在生活之中,我们是不是也 对于政策的设计和运作,应 当以史为鉴,有所警惕。 这部著作中,提到淮北 农家长久没有男耕女织的分 工,妇女似乎没有发挥她们 从事副业的生产力。这种现 象,值得注意。但其中缘故 安在,值得推敲。副产品的 市场还在,副产品生产者也 在.原料不难取得,而农户 生活艰困如此,除农田生产 收入外,为何男女都不能在 副业中找出路?作者必有很 多研究资料,盼望他另有宏 文,就此问题,作出分析。 许倬云谨序 2008年6月24日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