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儒学的近代转型(精)

作者:干春松
责编:张洁

ISBN:9787559854421

单价:88.0

出版年月:2023-03-01 00:00:00.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社会科学

分类号: B222.05

语种:CHI

页数:47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第一部分 民族国家与天下秩序:西学东渐与中国文明观的调适
导语 这个世界会好吗?
第一章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
第二章 天下秩序与现代国家——民族国家与儒家资源
第三章 从启蒙到新启蒙: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和解”
第四章 拆解“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张岱年的文化创造主义
第五章 梁漱溟对于中国建国之路的认识(1911—1949)
第六章 重思中西与回归普遍主义:儒家“天下观”的再发现
第二部分 制度与心性:儒家的合内外之道
导语 儒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心性儒学和制度儒学:问题与方法
第二章 儒学的制度面向:制度化儒家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第三章 制度儒学的运行规则:从科举制度看知识与权力之间的互动
第四章 制度化与儒家价值观的内在紧张——再论教育与权力的关系
第五章 心性与超越——从《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看港台新儒家的问题意识
第三部分 儒学第三期发展预设下的儒学史重构
导语 从历史中认识儒家的自我和未来
第一章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问题意识
第二章 儒学史重构与儒家现代使命的确证
第三章 思孟学派与心性儒学:近代学术视野中的子思研究
第四章 中国阐释学传统及转向
第四部分 儒学的学科化与摆脱困境的可能性
导语 儒学的出路何在?
第一章 现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建构和文化自觉——国学热对儒学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纯粹哲学视野下的王国维对中国哲学学科的探索
第三章 学科化背景下的价值坚持:马一浮论经学与国学
第四章 儒学能“哲学化”吗?反思中国哲学学科范式的四个角度
第五章 中国哲学和哲学在中国——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
第六章 化解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可能方案:具体的形上学-
第五部分 附录:讲演与访谈
讲演 如何理解“现代新儒学”思潮
访谈一 儒学的历史与现代转化
访谈二 赛博未来,儒学怎么办?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以政治与学术双向视角,集中梳理、论述西学东渐下,作为传统中国价值主体的儒学的困境和转型,探究新时代儒学的发展和未来。作者对近代以来儒学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康有为、章太炎、钱穆、张申府、冯友兰等)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分析:从制度和心性讨论儒学的整体形态发展,从经学与哲学的关系讨论儒学学科化的困境与出路,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探索儒学对世道人心和社会秩序的意义和作用,从儒学学科化制度下思考摆脱儒学困境的可能……涵盖儒学近代转型的重要领域。

展开▼

前言

为何是国学而不是儒学 ? 现代性在全球范围的扩 展往往伴随殖民运动,这 种国际政治秩序和经济秩 序的重建对于弱势国家而 言,则意味着主权的丧失 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崩溃。 由此,国家主义和民族主 义作为一种反抗性的思想 资源,必然在“丧权辱国”的 悲愤情绪中滋长起来。尤 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 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复杂的 历史背景的文明体,如何 调动自身的文化传统来建 立现代国家,既是抵御外 敌的精神要求,也是建立 一个新国家所需的凝聚力 的源头。 传统的中国就是建立在 跨文化和多种族的区域之 上的,儒家观念为之提供 了凝聚和维护一个共同体 的文化资源,此文明亦以 礼乐文明名之。在殷周革 命之后,周公制礼作乐, 以血缘为纽带,以亲亲、 尊尊、贤贤相结合的方式 来封土建国,奠定了周王 朝数百年的基础。虽秦灭 六国,建立起郡县制的大 一统国家,但在精神脉络 上,依然保留了礼乐制度 的精神。 就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国 家而言,秦代最为重要的 举措是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并建立起联络各地的交 通和讯息沟通渠道。谁也 不能否认,文字的连续性 为文明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提供了基础,所谓“百代皆 行秦政治”说的就是秦朝所 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国 家形态成为后世大一统帝 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不过 ,秦始皇所推行的暴力统 治,以及大一统帝国初建 过于庞大的财政压力,导 致其统治难以持久。因此 ,在经历了“与民休息”的汉 初政治经济政策之后,汉 代的国家实力逐渐壮大, 汉武帝之后的帝王逐步探 索以儒家为主体的价值体 系以确保大一统国家得到 稳定而丰富的儒家意识形 态的支持。 对于国家治理而言,文 字和度量衡等属于“工具性” 层次的设置,而精神性的 因素决定了国家的“性格”。 比如对于“连续性”的建构在 早期的历史著作中就已经 十分明显,司马迁的《五 帝本纪》这样的作品,就 是把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 建构成一个连续政治体的 发展。这样的历史观念也 导致后世的中国历史书写 强调不同的政权,乃至不 同民族所建立的国家,都 是在一个“天下秩序”下的“ 分分合合”。毫无疑问,历 史延续性是儒家的春秋大 一统观念的“时间性”的表达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尽管墨家、道家、法 家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等亦 共同完成和丰富了中国人 精神世界的拼图,但是无 论王朝如何更迭,儒家对 世界和秩序的理解很大程 度上担负起了中国精神价 值的主体性功能。 至宋明时期,汉字、儒 学、汉传佛教等相继传入 朝鲜、日本、越南等地, 并通过朝贡体系等构筑起“ 吸引-交换-保护”的国家间 体系。文明的相互交融下 ,东亚共同体并非依赖武 力而形成,而是呈现出一 种价值感召力和利益吸引 力相结合的“文明秩序”。 在发源于欧洲的“民族- 国家”体系的冲击下,儒家 文明共同体受到冲击。民 族-国家体系作为市场交换 体系的产物,通过主权、 人口和明确的边界确立起 国家作为一个独立利益主 体的地位。同时,在国家 内部却建立起包括私有财 产合法性、选举、议会等 在内的国家治理体系,在 现代化的进程中呈现出巨 大的活力。然而,这一新 的国家间体系也会带来结 构性的困境:即个人权利 利益主体与国家权力利益 体系之间的矛盾。在国与 国之间发生竞争或冲突时 ,国家通常会作为利益主 体。值此之际,国家的利 益往往会凌驾于国民的个 人权利之上。不过民族-国 家体系与政教分离、地理 大发现、工业革命、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等相伴而发 展,使人类进入了世界历 史的阶段,世界各地因生 产力水平的差异而形成了 国家间的“差序格局”。由此 ,这些代表人类科技和经 济发展水平的所谓“文明国 家”,对于落后和资源型国 家而言,其实是掠夺者和 殖民者。随之而来的问题 是,国家的利益和个体的 利益何者优先?在国与国 的关系中,能否为了本国 国民的利益去牺牲其他国 家国民的利益? 以钱穆、徐复观、唐君 毅、牟宗三、张君劢为代 表的新儒家们坚持中国文 化的本位性,但是面对五 四以来的民主、科学浪潮 ,他们仅关注儒家价值与 民主、科学之间的衔接。 固然,中国需要接受民主 体制和科学精神,但是否 要通过迎合民主和科学来 确定儒家的现代价值,却 是一个可疑的思路。从这 个意义上“内圣开出新外王” 和“良知坎陷”等议题显然是 将儒家的发展前景局限为 启蒙价值的佐证,而不是 将儒家看作是启蒙和现代 性的反思者。 对于儒家可能的发展和 儒家思想的理解呈现出百 花齐放的现状,我所做的“ 制度儒学”层面的研究也仅 仅是一得之见,心之所愿 则是这个古老的文明能焕 发出新的生命。 上述三个方面,是我在 思考儒学的近代转型和现 代发展过程中总结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本书中都得 到了讨论。对这些问题的 研究占据了我的大部分精 力,也出版了一系列相关 的著作,最近的包括《伦 理与秩序:梁漱溟政治思 想中的国家与社会》(商 务印书馆,2019年)、《 理想的国度:中国近代思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