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艺曦
责编:但诚
ISBN:9787208191655
单价:96.0
出版年月:2025-04-01 00:00:00.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G529.48
语种:CHI
页数:41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评分:5.0
(本馆/总:0/1人荐购)
序
导论
第一章 明中晚期思想文化风潮与士人活动
一、明中晚期的三股风潮
二、复古派
三、阳明心学
四、制艺(八股文)
小结
第二章 阳明学讲会与小读书人
一、大儒讲学与小读书人的二次传讲
二、几种小读书人的个案
三、面向地方豪强
四、江右与泰州之于小读书人
五、没有讲会的阳明学
第三章 《传习录》与古本《大学》的流传及其影响
前言
一、阳明学讲学
二、古本《大学》
三、《传习录》
四、吉安程朱学者的对抗或转向
小结
第四章 阳明画像的流传及其作用
前言
一、日常生活中的塑画像
二、理学家的圣人形象
三、明中晚期阳明画像的制作与流传
四、阳明画像的作用
五、清代的一些变化
小结
第五章 飞升出世的期待:明代士人与龙沙谶
前言
一、斩蛟传说与龙沙谶
二、应验龙沙谶——从刘玉到王守仁
三、龙沙谶与其他流行信仰的结合
四、龙沙谶在晚明南京士人间的流行
五、未应验后的明末世界
余论
第六章 明代江西士人与净明道的交涉
前言
一、许逊信仰的发展
二、元及明初的儒学士人与净明道
三、阳明学以后的儒学士人与净明道
四、明末江西士人的几个例证
小结
第七章 诗文、制艺与经世:以李鼎为例
前言
一、学术渊源
二、经世:军事及治水
三、江南社集与交游
四、典籍、儒学与净明道
小结
附表1 《李长卿集》的编校门人名单
附表2 《步丘草》的编校门人名单
第八章 风潮递嬗下的地方小读书人:以涂伯昌为中心
前言
一、新城的心学渊源
二、邓元锡与六经之文
三、科举用书中的阳明学
四、制艺名家的推崇及影响力
五、明末江西派的制艺新主张及文社之兴
六、大风潮下的涂伯昌及新城士人
七、涂伯昌的疑问与彷徨
小结
附表 涂伯昌年表
第九章 明及清初地方小读书人的社集活动:对金溪的考察
前言
一、学术系谱的建构与自立
二、从理学讲会到制艺文社
三、艾南英与明末金溪士人
四、清初以金溪为中心的集会
小结
第十章 一目十行、日诵万言?——中国近世士人的记忆力焦虑
前言
一、一目十行俱下
二、过目成诵或日诵千言万言
三、两词结合——作为日常记忆力的指标
四、欧阳修读书法的典范
五、对记忆力的焦虑困扰
六、另一种声音
七、个案:以金溪地方士人为例
小结
结论
参考书目
本书各章初出刊物
在明代思想史的璀璨星河中,大儒的光芒常遮蔽了暗处的身影——那些徘徊于科举、生计与良知之间的“小读书人”。他们既非名震朝野的阳明学巨擘,亦非引领风潮的复古文豪,却在乡野闾里间默默架起思想落地的桥梁。他们以讲会的形式作二次传讲,将心学精义渗入市井,同时也在科举压力下彻夜苦读、在悟道与迷惘间反复挣扎。 本书揭开历史的华袍,直抵小人物的悲欢:有人中年投笔转向净明道,痴守龙沙谶的末世预言;有人耗尽青春游走大儒门下,却只能在致良知与养家糊口间勉强平衡。著者多年钩沉,让这些被故纸湮没的名字重新发声——他们是被风潮裹挟的普通人,更是思想扎根乡土的真正推手。 以微观生命史叩问明代文化转型的深层肌理; 呈现藏于“无力改变现状”褶皱里的历史的重量; 献给所有时代“小人物”的清醒悲歌。
张艺曦,台湾省台中市人,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台湾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思想史、地方史与家族史。代表作:《社群、家族与王学的乡里实践》(2006)、《明中晚期古本〈大学〉与〈传习录〉的流传及影响》(2006)、《孤寂的山城:悠悠百年金瓜石》(2007)、《飞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与龙沙谶》(2012)、《明代阳明画像的流传及其作用——兼及清代的发展》(2016)、《与世浮沉:明代江西思潮、社集与小人物的追寻》(即将出版)等。
这本书最初于2022年在 台湾出版,如今能有机会将 这本书的简体版呈现给更多 读者,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也很开心。借由此次的出版 ,本书不仅有机会与更多读 者见面;也是一个契机,让 我可以对这段时间的一些意 见及回应进行讨论及补充。 《歧路彷徨:明代小读 书人的选择与困境》一书, 是我个人所规划的三本系列 作品的第二本,希望通过系 列性的研究,解答我对明中 晚期思想史的许多疑惑。第 一本书《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 福两县为例》,讨论阳明心 学在地方上的流传,以及大 儒带领小读书人进行的社会 事业,尤其是大儒与小读书 人的共识及合作的那一面。 由于过往的思想史研究较侧 重大儒,以及以大儒为中心 的叙事,在大儒与小读书人 的共识及合作中,小读书人 很容易被视为随从者,而无 法有所主张。但小读书人只 能够是大儒的附庸吗?这是 值得怀疑的。 也因此,该书对阳明心 学的草根化有较深入而具体 地了解,但我反而产生了更 多的疑惑,所以过去这些年 我仍持续在这个领域研究。 我试图从更大的范围讨论小 读书人的角色,从阳明心学 、文学复古运动,以及明末 制艺风潮这三股运动或风潮 ,谈小读书人所遭遇的选择 及困境。我初期仅打算写作 专书,但小读书人的面貌纷 繁多元,于是我便在专书写 作之外,将一些可以单独处 理的课题独立成篇,而这些 单篇论文越累积越多,遂集 结成为本书。在这本书中, 我有几篇论文谈阳明心学的 流传,也有几篇论文是以个 人为主角来切入议题,以及 以个别地方(金溪)为中心 看风潮的转变。无论是阳明 学的流传、个人的困境,以 及地方上的变动,都跟明中 晚期三股风潮的转变有关。 出版以后,身边不少人 在还没有读,仅看到书名时 ,就很有同感说自己是小读 书人。这些人,有些是老师 或研究员,有些已是某领域 的中坚,若放在传统中国, 他们应该都是举人以上功名 的人吧,但大家却都觉得自 己是小读书人。其实我自己 也是如此定位自己的。为何 有此感受呢?因为无论我们 有什么学历,在什么位置, 但对现实世界都是束手无策 ,无能为力。我们所能够勉 强做的,就是借由讲课及教 学,稍稍对课堂上的学生有 所影响而已。但在课务上, 我们不得自由,而在学术专 业上,我们只是无名小卒。 或许是由此而生的喟叹吧。 什么样的人算是小读书 人呢?如本书导论所说,我 会把中低级功名的士人,甚 至没有功名的布衣处士,以 及在地的、没有跨地域的影 响力的人,都视为小读书人 。这个界定,从功名的角度 排除了拥有进士身份的人。 原因是,我们不能无视功名 的影响力,加上在不少相关 的讲会记录或讨论中,拥有 进士功名的人,即使在学说 或思想上毫无创获,却往往 会得到不同的对待。也因此 ,尽管一个人在思想文化上 的成就,跟他的功名不会成 正比,但我们仍不得不把有 进士功名的人从小读书人的 行列排除。但另一方面,我 想指出的是,我们有必要从 大儒与小读书人的合作模式 来思考这个课题,应更多从 学术交流圈、人际网络或群 体来谈,而不是将个别人物 孤立起来看。孤立的个人, 在思想文化史的意义是很小 的。 在此,我仍想用《阳明 学的乡里实践:以明中晚期 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 来说明。该书以江右阳明学 派的重镇安福、吉水两县为 研究对象,其中安福有许多 知名的阳明学大儒,这些阳 明学大儒在县城的书院讲学 ,而小读书人从各地前来书 院听讲,回归到乡里以后, 便会在乡、都、族举行乡会 、族会与家会,把大儒的学 说做二次传讲。借由这些乡 里间讲会的二次传讲,小读 书人展现了他们的主动性与 能动性,他们不只是讲学活 动的参与者而已,还把学说 进一步推广入乡里及基层民 众之间,阳明心学也才有可 能在乡野闾里及基层民众之 间产生广而深的影响力。即 连大儒率领小读书人进行的 社会事业,也是大儒出名, 小读书人出力。如大儒邹守 益主持的田土丈量,实际下 乡督丈的是来自各乡里的小 读书人。 在大儒与小读书人的合 作模式中,小读书人是与大 儒并列的,而不是大儒的附 庸。尽管大儒在学说上的创 见及创获,是小读书人无法 比拟的,但小读书人在基层 乡里及民众之间所做二次传 讲的影响力,却也是大儒所 难以企及的。我们若是把阳 明心学分作“作为学说的阳 明学”与“作为运动的阳明学 ”,大儒是阳明学学说的核 心,但小读书人却是整个阳 明学运动的关键所在。正是 大儒在学说上的创获,加上 小读书人的推广,两者相互 激荡,才有明中晚期阳明心 学运动的风潮。尤其重要的 是,正是这些小读书人,让 阳明心学不同于两宋以来的 程朱学,让阳明学大儒不同 于地方士绅,因为在阳明学 以前的程朱学或士绅,都无 法或没有动员那么多的小读 书人投入到二次传讲及田土 丈量工作中。也因此,尽管 个别的小读书人微不足道, 姓名或被埋没,生平也不会 为人所知,即使多方搜罗, 也仅能够找到极零碎及片段 的资料,但借由一丁点一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