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日)滨田麻矢
责编:卫纯
译者:高尚//乔亚宁
ISBN:9787108079886
单价:50.0
出版年月:2025-04-01 00:00:00.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206.5
语种:CHI
页数:24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评分:5.0
(本馆/总:0/1人荐购)
序章 欢迎来到少女中国
寻找20世纪的木兰
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
“我是青年!”那么,我呢?
作为事业的“浪漫恋爱”
第一章 “竟有这样的地方!”——陈衡哲与凌叔华笔下的女子学校
女性友人的诞生
以口语之形式,书写女子学校吧
别把我和贤妻良母混为一谈
即便如此,还是要回归家庭
女学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 虽然用功读书了——鲁迅妻子许广平的内心纠葛
文豪之妻
邂逅之前
学生?助手?妻子?
“浮出历史地表”
第三章 解不开的谜——自卑的沈从文
鲁迅笔下的新女性
沈从文笔下珍奇的女学生
“错过”了女学生的童养媳
恋爱中的沈从文
被唤醒的情欲
解不开的谜
第四章 蓝衣少女——张恨水和张爱玲笔下的理想女学生
新小说中的新女主人公
清纯装扮的女学生
被凝视与被消费的少女
理想的少女形象
蓝衣的季节
第五章 台湾少女的学校生活——杨千鹤的日语创作
同时期的台湾
“新女性”杨千鹤
从少女到少妇
在日本与日据台湾之间
第六章 “少女乐园”的远去——张爱玲的回忆和叙述
追忆女子学校
生前未发表原稿和《同学少年都不贱》
女学生叙事的谱系
女子学校这一空间
天真无邪的笑容
投向乳房的视线
描写的错位
潜在的酷儿描写
第七章 世纪末台湾的女学生——朱天心《古都》
战后台湾的历史与记忆
文学朱家与胡兰成
奇特的女学生故事《古都》
“兴”的美学
寻找“有可能成为那样”的自己
“你”——第二人称叙事的装置
第八章 在那之后的乌托邦——王安忆《弟兄们》
“文革”后的少女们
女“弟兄们”
共和国女学生群像
变化的视点循环的时间
强制的异性爱与乐园的解体
汹涌的潜流
降下的“天罚”
终章 以爱情的名义——20世纪华语文学中的少女形象
“你要我怎么样呢?”
作为“为己存有”的女学生
“我是我自己的?”
“我是自愿的”
比爱更强的信念
脱离异性恋
故事还在继续
后记
20世纪五四新文化后,先贤对女性的未来充满乐观:“我是我自己的”“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但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学生,果真自此实现了理想、拥有了自我吗?这一切的答案,尽在《少女中国》里。 平田昌司、夏晓虹、王安忆、戴锦华联名推荐,一场20世纪中国女性充满理想和犹疑、爱欲与伤痛的冒险之旅!
在以空前速度实现国家富强的近代中国,“中国少年”“新青年”等就成为用来描绘崭新中国时不可或缺的口号。中华民国以来,描写青年成长的教养小说变得盛行起来。但潜意识里,这些“少年”“青年”往往指的是男性。少女们有时会被鼓励成长为可用之材;有时又会被要求回归家庭,成为后方的某种支援力量。可以说,女性是长时间以来被文化政治遮蔽的群体。 在近代女子教育开始发展的背景下,少女们离开原生家庭,有了自我探索的机会,去决定未来的生活方式。本书将依托具体的文学作品,来分析从五四开始到现在的百年间里,离开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们是如何发现自己的落脚点,以及她们的奋斗又是被男性作家如何看待的。
滨田麻矢,1969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大学人文学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民国时期小说中的性别表象,除以张爱玲为中心的女性作家研究以外,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台湾文学及美国华裔文学等方面也有著述。2013年荣获日本中国学会奖。
寻找20世纪的木兰 你知道传说中有一个叫 木兰的少女吗?木兰的故事 发生在6世纪的北魏时期。 当时为了对抗入侵的外来部 落,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人被 征召为士兵。木兰考虑到体 弱多病的父亲无法行军,于 是便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加 人了军队。后来,她带着卓 越的军功回到家乡。但直到 她退伍时,才有人意识到她 原是女儿身……以上便是故 事的原型。这个起源于一首 作者不详的乐府诗的传说, 成为各种故事叙述的原型和 京剧、电影的素材,后又增 加了木兰退伍后与战友结婚 的浪漫情节。在迪士尼制作 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和近 年制作的真人版影片《花木 兰》推出后,木兰已经成为 世界知名的女英雄。 这个故事能够超越时代 令人着迷,大概是因为女主 人公在从军时隐藏自己的性 别所带来的紧张感,以及她 与战友之间产生的浪漫爱情 。这两点也清晰地呈现出了 中国女性前现代的形象。当 时有一个严格的性别角色规 范,即女性不能离开家庭。 为了替父从军,木兰必须表 现得像一个完美的男人。如 果是在一个女性可以从军的 世界里,作为故事核心的秘 密就难以成立。此外,在战 争结束后,脱去戎装的木兰 嫁给了之前的战友。当木兰 从粗犷的士兵恢复为正常的 女性时,读者便放下心来, 并对木兰寄予祝福。木兰女 扮男装的行为只是实现孝道 的临时手段,目的达成之后 她必须毫不犹豫地恢复女性 身份。在这里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女性的最终归宿仍然 是家庭。木兰的传说,说到 底是一个撼动了性别角色规 范的女主角,最终安全地回 归家庭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笔者想要 追寻20世纪中国的木兰。这 些渴望在传统的性别角色规 范之外生活,并且进行了尝 试的少女的故事,是如何发 生的呢?少女们在踏人被认 为属于男性的领域进行冒险 之后,是否都像木兰一样回 归了家庭呢? 被视为中国女性主义批 评的先驱著作——孟悦和戴 锦华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 》一针见血地指出,前现代 的中国女性只被允许走木兰 走过的两条路。一条路是伪 装成男人,在前线立功,吃 朝廷的俸禄——放弃女性身 份,通过模仿男性来融入体 制;另一条路是脱去戎装, 进入家庭,作为妻子和母亲 守护家庭的安宁——履行被 认为是女性本分的职责。如 果偏离了这两条路,那么便 意味着“女性便只能是零, 是混沌、无名、无意义、无 称谓、无身份,莫名所生所 死之义”[¨。 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女性 是否已经能够自由地进入社 会,而不需要掩饰自己的性 别?如果是这样,她们的道 路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些问 题,让我们先来看看清末以 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吧 。在这之后,笔者将展示一 幅考察少女冒险故事的图景 。 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 1900年,二十七岁的思 想家梁启超(1873—1929 年)在流亡日本时发表了《 少年中国说》一文。此时正 是由于戊戌变法失败,他被 慈禧太后政权通缉的两年后 。文章传播到被列强欺凌并 被称为“睡狮”和“老大帝国” 的祖国,梁启超的“吾心目 中有一少年中国在”这一热 情的呼唤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少年中国说》的论点首 先从比较老年人和少年人的 区别而展开: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 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 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 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 ,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 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 。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 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 ,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 。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 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 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 之初发源。 …… 1941年,丁玲(1904- 1986年)于延安写下了《 我在霞村的时候》,小说的 时空背景是抗战时期的革命 根据地。作为知识女性的叙 述者“我”在前往霞村修养身 体时,认识了曾是日军慰安 妇的贞贞,而贞贞的真实身 份是共产党安插在日军中的 情报人员。罹患性病的贞贞 返回故乡霞村,却遭遇到来 自村民乡党们的窥探、好奇 与种种非难。然而面对战前 的恋人夏大宝时,贞贞出人 意料地拒绝了他的求爱,并 决定奔赴革命根据地延安。 见证这一切的“我”支持贞贞 的选择,并在心中期盼着与 她在延安再会。这部作品与 《伤逝》相反,着重表现了 选择“不、结婚”的少女,和 对促成这一自我抉择发挥重 要作用的同性友人之间的情 谊。 本书的关键词为“少女的 自我决定”“作为一种理想/ 强制观念的浪漫恋爱”“女性 同伴的情谊”。特别需要注 意的是,浪漫恋爱并非想象 中那样单纯的问题。让我们 通过解读不同的文本,来观 察从父家出走后的少女是如 何决断自己的人生,而恋爱 在此过程中又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中国少女们的冒险故事 有着不逊色于少年小说的丰 富性。
这本书是我在2018年提 交给京都大学的博士学位论 文的节选版,为了与研究者 之外的读者分享,故对其进 行了全面的改写。 2012年的夏天,我开始 思考将“女学生叙事”作为博 士论文的主题。我跟自己打 了一个赌:先写出一篇论文 并向学术杂志投稿,如果被 采用,那么就集中精力将与 女学生形象相关的研究继续 做下去;如果没有被采用, 我再重新思考选题。 然而,在花费了诸多时 间与精力终于将博士论文完 成的当口,我按照投稿规定 的竖排版式对文章进行排版 ,文档页面的布局却出了问 题,行间距突然变宽了,而 我怎么操作都恢复不到原来 的样子。当时已经到了截止 日期当天的下午。附近的邮 局受理窗口关闭的时间是晚 上7点,但晚上6点是保育园 能够延长到最晚的托管时间 ,无论如何都得在那之前把 孩子接回来。我急急忙忙地 更新了电脑的操作系统,再 把文档程序重新安装以后已 经是5点50分了。去保育园 接孩子迟到是万万不可的。 于是只能放弃了。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 的全部身心都投入于撰写这 篇论文之中,因此这个“意 外”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 打击。一边懊悔于自己对状 况过于乐观的估计,一边去 保育园把孩子接了回来,随 后以一种茫然自失的状态准 备着晚饭的时候,丈夫回来 了。在他询问我论文情况的 瞬间,我的情绪突然崩溃了 。 “没能交上去,来不及了 ,一切都完了。”我哭得比 眼前的孩子还要凶。 在我看来,我一直受到 良好的研究环境的眷顾。在 学生时代,无论是本科阶段 还是研究生阶段,我每天都 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而 出于对张爱玲的热爱,我心 中早早萌生了想要做关于张 爱玲研究的目标。 但是直到博士三年级, 我仍未能刻画出一个博士论 文的具体样貌。虽然我确信 张爱玲的作品本身带有无穷 的魅力,却想不出有什么题 目是独属于我,而别人都写 不出来的。另外,在北京留 学期间,我突然意识到无论 今后自己多么努力,读书量 都无法与以中文为母语的研 究者相匹敌。我迫不及待地 想找到一个只有外国人才想 得出的论题,但绞尽脑汁后 仍是一片空白。还有一个原 因则是在中国的留学生活太 开心了,我对于回国后能否 再次适应日本的生活而感到 不安。 1996年春天,就在我于 北京大学两年的留学生活即 将结束之时,我的导师平田 昌司先生来了一封信,他说 :“请你趁着还在北京的时 候,把论文的构想写出来并 提交,就算只有目录也可以 。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以你 偷懒的个性,可能这一辈子 都写不出博士论文了。”我 倒吸一口凉气,当时我一边 想,一边折起信纸,把它偷 偷塞到我一摞文件的最下面 ,这样我就不会再“意外”地 看到它。 虽然博士论文的目录没 能写出来,但是在回国半年 后的春天,我得到了京都大 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助手职 位。两年后,我又得以在神 户大学文学部任职。一切都 很幸运。在这之后我虽然继 续撰写单篇的论文,但也因 为一直没能进行一个系统的 研究而愈发感到不安。 大学里的教学工作绝对 不算繁忙(现在想起来国立 大学在法人化之前有着对研 究十分友好的环境),但是 单单备课就能让人身心俱疲 。花费整整一周时间准备的 讲义,一个小时左右就讲完 了,因此在讲坛上感到手足 无措是常有的事。等到小孩 出生之后,就连备课的时间 都有些不够用了。虽说提前 取得了一年的产假,但这种 “只有孩子的生活”开始没多 久后,我就感到自己的精神 状态面临崩溃,因此早早地 结束产假并回归了职场。尽 管与同事、学生交流的时间 得到保障之后精神安定了许 多,但是做研究所需的汲取 知识的时间还是远远不够, 因此自然无法做出具有输出 性内容的研究。再加上进入 21世纪后的前五年,我常因 长子的夜半啼哭而感到睡眠 不足。 只是上课的话还能勉强 维持,但除了上课,其他什 么也做不了的生活持续了很 久。比如论文课上需要指导 学生的论文写作,然而由于 我到目前为止只写过一些细 小的论文,所以当要给学生 的论文选题提出建议与意见 的时候,我只能汗颜。 …… 母亲在今年亡故。几年 前,她在进入老人院时记忆 就已经衰退得很厉害了,但 每次见面仍会关心我的工作 ,询问我:“工作还顺利吗 ?今天忙吗?”最后听到母 亲的话也是“谢谢你这么忙 还来看我”。 由祖父母宠爱着长大的 两个孩子如今分别是大学生 和中学生了。每晚因起夜而 让父母衣带渐宽的长子已经 开始一个人生活了。今天, 我不会再被育儿剥夺时间了 ,但是一想到数十年前如同 在暴风雨中艰难行进的生活 ,以及正是从那样的生活中 诞生出的博士论文,仍旧感 到不可思议。研究虽建立在 扎实的文本研读上,但我知 道,我所亲历的学校生活与 研究生活的每一个节点,以 及在那之中所遇到的每一个 难题,才是推进我研究的原 动力。 “木兰只有两条出路。” 孟悦与戴锦华的这句话并非 是在描述他人之事,而是直 到今日,我们中的大多数仍 困于木兰的“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