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弃夫潜逃(战时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与犯罪1937-1949)

作者:(美)马钊
责编:余璇//林凡凡
译者:孔祥文

ISBN:9787572031236

单价:78.0

出版年月:2025-05-01 00:00:00.0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社会科学

分类号: D693.968

语种:CHI

页数:37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前言
火线危城:战乱中的北平
下层妇女的生存手段
出逃与归案
为妇之道:从改革到革命
司法档案中的日常生活
第一部分 艰难时世
第一章 劳作中的妇女
“职业”一词的演变
妇女与城市政治经济学
工厂女工
服务业
家庭空间、工作场所
做工、性关系与有偿性交易
结语
第二章 供养问题
钱的问题
惩治逃妻
绝望的妻子和焦虑的丈夫
结语
第二部分 街头巷尾
第三章 大杂院小社会
“墙中之墙”
迁移中的城市
形成中的大杂院
定位大杂院
负面印象中的大杂院
犯罪因素
妇女们的关系网
结语
第四章 重婚的考量
婚礼现场
“耗费家财”
不稳定的婚姻
法律与习俗之间
来自国家的审视
结语
第三部分 游走城乡
第五章 人口流动与生存手段
流动的生活
铁路客运
公路客运
犯罪“投资”
买卖妇女
走私商品
结语
第六章 流动的秩序
旅行的性别意义
四海为家
登记制度
即时管理,追踪查验
行动中的国家
结语
结论
构建日常苦难
重塑街道经济
妇女与社会主义基层治理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导语

《弃夫潜逃:战时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与犯罪1937-1949》是一部揭示战时北平底层妇女生存状况的佳作。 本书借助民国司法案卷,聚焦1937-1949年深陷危机的北平,还原底层妇女的生活与内心世界。揭示“通奸”“诱拐”“重婚”等案件背后,是妇女迫于生存的自救之举。作者以“普通人和小人物”视角,选取20多个案例展开叙事,展现妇女游走于法律与道德边缘的无奈。 书中还探讨了国家权力在城市基层社会的扩张,以及文化道德改进与下层民众生活实践的紧张关系。此外,本书英文版出版10年后推出中文版,作者借此分享理论思考与研究心路。本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收入“历史之眼”译丛,经多方努力完成翻译出版,值得关注近代社会与女性研究的读者深入阅读。

展开▼

内容简介

1937—1949年,北平深陷重重危机。日伪的统治、战乱的动荡、经济的崩溃以及各种运动严重冲击着这座城市的政治经济秩序,百姓生活愈发艰难,传统婚姻家庭关系也因此摇摇欲坠。 本书借助于档案馆里保存的海量民国时期司法案卷,透过历史的尘埃,还原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境况与内心世界。对于档案中频繁出现的“通奸”“诱拐”“重婚”等法律案件,作者试图揭示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战时经济失衡、粮食供应匮乏,使传统上依赖丈夫养活的妇女陷入绝境——种种犯罪行为,实则是她们迫于生存不得已采取的自救手段。不同于同时代活跃在公共领域的精英女性,这些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贫困妇女,只能借助于市井“潜规则”,在法律和制度的缝隙中谋取生路。她们的经历满载底层小人物的血泪心酸,却也呈现出一段被宏大叙事忽视的真实历史,以及一个建立在非正常经济基础之上、借由邻里关系网络运转的城市下层社会。

展开▼

作者简介

孔祥文,历史学博士,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华文史网编辑。译有《甲午战争: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进香:中国历史上的朝圣之地》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前言

新书出版是件令作者兴 奋的事情,它标志着一个研 究课题终于完成了学术生产 流程并与读者见面,我期待 着读者的审视、洞见与批评 。本书的英文版于2015年 出版,与中文版面世相隔10 年,这也留给我很多时间反 思书中关注的诸多学术问题 ,比如理论框架、历史中的 个人经验与历史研究中的叙 事结构之关系、国家与社会 二元结构的预设,以及性别 和阶级对个人生活实践的影 响等。这些问题也是我在研 究过程中经常思考的内容, 我很高兴能借中文版出版之 际,在此与读者分享一些理 论思考与材料研读的心路历 程。 我想有必要说明我的史 学研究动因。我希望大家注 意以下几个名字,他们是白 凯(Kathryn Bernhardt) 、苏成捷(Matthew H. Sommer)、白德瑞 (Bradley Reed)、戴真兰 (Janet Theiss)和作为法 律社会史学家的黄宗智。这 是一个兴起于20世纪90年 代,以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 矶分校为中心的新法律史研 究团队。他们广泛使用保存 在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材 料,以及四川《巴县档案》 《南部档案》、河北《宝坻 档案》、台湾《淡新档案》 等清代中央和地方司法审判 档案,将立法与司法运作放 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变迁背 景之中,以解读时代的兴衰 ,还原普通民众的个人生活 。苏成捷教授曾经概括了新 法律史研究的旨趣与特色: 相对于特权精英阶层, 我更关心的是历史中的普通 人和小人物,去了解他们的 生活、境遇和想法,以及他 们对历史的推动力。在法律 案件中能找到很多关于这些 普通人的资料,在别的地方 都没有,这也是我多年来钟 爱法律案件的一个原因。 这里提到的“普通人和小 人物”的视角,是我开展这 项研究的初衷。我也希望通 过写作,“去了解他们的生 活、境遇和想法,以及他们 对历史的推动力”。 于是,我从2003年起, 开始在北京的档案馆查阅民 国时期北京地方法院的刑事 审判档案,特别关注“妨害 婚姻家庭”类的庭审材料。 在阅读和抄录各种有关“通 奸”“诱拐”和“重婚”的案件 材料时,最吸引我的是生活 在老北京街头巷尾的下层妇 女,以及她们的喜怒哀乐、 悲欢离合。我希望回到历史 现场,倾听当事人的诉说, 追寻她们的身影,理解她们 的抉择,讲述她们的故事。 我对历史生活经验的关注, 远远超过我对理论研究的兴 趣。在近3年的查阅档案工 作中,我抄录、复印了400 余件刑事案卷材料,最终选 取了20多个案例,构成了本 书的基本叙事线索。在此, 我要特别感谢这些材料中涉 及的700余位有名有姓的妇 女,她们生活在战乱时期的 北京,囿于文化水平,不能 用笔记述自己的生活。但是 ,她们的足迹与声音留在了 尘封的法院案卷中,让我们 得以看见她们游走于家庭、 婚姻、道德和法律边缘的生 活片段。我的首要任务是将 这些细碎的生活片段和杂乱 的声音文本拼接起来。在这 个过程中,我依稀能看到她 们忍饥挨饿时的一份苦楚, 感受她们离家出走时的些许 无奈,体会她们再婚改嫁时 的某种期待,还能辨别出她 们面对法官和警察自我辩解 时那点狡黠的目光。坦率地 讲,我无法改变作为21世纪 的历史学家与生活在20世纪 初战乱时期北京的普通人和 小人物之间的时光差距,也 无法改变我接受的西方史学 训练的背景与我所试图了解 的北京下层妇女之间的文化 差异,但是我希望倾听她们 的诉说,贴近她们的生活, 勾勒她们的情感历程,讲述 她们的故事。 妇女离家出走、弃夫潜 逃等,并不是20世纪以后才 出现的新现象,至少在明清 时代就已经存在。在西方中 国史学界,最著名的弃夫潜 逃案例是史景迁所著《王氏 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 命运》一书中的妇人王氏, 意大利清史学家宝拉·帕德 尼(Paula Paderni)也有专 文研究清代刑科题本中出现 的妇女弃夫潜逃问题。对此 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参考苏 成捷的新著《清代的一妻多 夫与买妻卖妻:生存手段与 法律制裁》,那里讲述了很 多18世纪中国的光棍、买妻 卖妻、共妻等问题。这些现 象背后的家庭权力结构和社 会道德习惯,都直接关乎20 世纪40年代妇女生活的社会 背景。我所要强调的是,妇 女离家出走、弃夫潜逃的行 为并非“现代性”的表达。或 者说,40年代的下层妇女并 不需要从新文化运动和女性 主义那里找灵感和动力,那 些不见于纸面、却流行于社 会之中的“潜规则”已经给她 们提供了一套应对危机的策 略。这些下层妇女是在法律 和制度的空隙内谋生活,其 生存手段让她们与国家保持 一种逃而不离的关系。对于 她们那些基于本能的日常生 活行为,我不想赋予太多的 、超出当事人理解范围的政 治内涵,我只希望能在下层 妇女的言行中发现她们的内 心世界,并对她们的想法与 抉择保持理解和同情。 下层妇女的生活不仅展 现了她们的生存手段与情感 历程,还为我们勾勒出国家 权力在城市基层社会持续扩 张的历史脉络。清末开始的 户籍改革、警察制度改革、 司法改革、婚姻登记制度改 革,凡此种种,都是国家建 立官僚管理机构,强化行政 管理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