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责编:林凌珠
译者:台学青
ISBN:9787550741614
单价:78.0
出版年月:2025-01-01 00:00:00.0
出版社:深圳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835.655.6
语种:CHI
页数:55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评分:5.0
(本馆/总:0/2人荐购)
第一章 我何以成为我
第二章 创造自己
第三章 依然好奇
第四章 探索世界
第五章 交流访学
第六章 国际观察
第七章 时代风云
第八章 别无他求
女性追求的不是成为女人,而是成为完整的人。 波伏瓦代表性自传。 全面揭示波伏瓦强大内核的来源。 她是图书馆里的学霸,也是拥抱自然的徒步狂热爱好者;她是知识分子的偶像,也是坐在主驾驶座的方向盘掌控者。 本应在巴黎奥运会上升起的她,热爱远足、自驾、网球、滑雪。思考和运动,是她力量的来源,也是她追求自由的方式。
当暮年的波伏瓦回望人生,试图梳理其偶然与必然之处时,她更加清楚地看到,曾经那个出身传统家庭的规矩女孩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 年轻时,身边大多数人通过结婚生子来摆脱生活的重复乏味,但她选择在交友、读书和旅行中不断发现新事物。正如她所说“我的生活是一场精彩的冒险”——与各界友人的来往和交锋让她的探索之路不再孤独,并发现自己在社会角色外的不同可能;持续而广泛的阅读与艺术欣赏让她拥有丰饶独特的精神世界;造访世界各地的经历给了她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自己身处的文化环境;驱散故弄玄虚的迷雾,说出真相,则是她在自己的写作中始终坚持的宗旨。 几十年中,无论遭逢怎样的社会变革与命运起伏,感受、思考与创作都是波伏瓦从未放弃的自由。 她用一生践行着——“女性追求的不是成为女人,而是成为完整的人。”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我的随笔《老年》出版 后,一些评论家和读者指责 我没有更多地谈到自己的老 年。在我看来,这种好奇并 非出于真正的兴趣,而更像 是一种残忍。不过这倒提醒 了我要把自传完成。越接近 生命的终点,越能看清人生 这桩奇怪事情的全貌,我会 在本书的开始谈到这一点。 再者,距我上一部自传完成 已经过去了十年,我又有些 话要说了。 此前的几部自传,我都 是按时间顺序叙事的。我了 解这种写法的缺点。读者会 有一种印象,似乎读到的全 是些开场白之类无关紧要的 内容,而精华永远在后面, 在更后面的地方,于是一页 页读下去,但核心内容始终 没有出现,最后无果而终。 我的故事被安置在一个个句 子里,似乎变成了已完成的 事情,虽然它并未完成。在 传记中,我的人生被分割成 碎片,变成一连串凝固的瞬 间,但实际上,每个瞬间都 包含着过往、当下和未来, 三者密不可分。我可以在书 里写:那时我准备出发去美 洲。实际上这个旧计划早被 我抛在脑后,我对它不再有 任何热情。再者,每个时代 都留有旧时光的影子,我的 成年阶段有我青年和少年的 影子,战争年代保留着战前 的痕迹。按照时间的线性顺 序写作,使我无法把这些不 同时期的相互纠缠表达出来 。我没能在三重维度下记录 那些过去的时光,只能把它 们毫无生气地展示出来,把 它们困在永恒的现在时中, 显得单调而扁平,与先前和 后来的时光都互不相干。 可我别无选择。生活对 我而言是一项目标指向清晰 明确的事业,要记录它的原 貌,唯有忠实遵循它自身的 进程。今天的情形有所不同 ,我自然不准备老调重弹。 自1962年以来,世事诸多 变化,我也颇有些前所未有 的经历。然而任何公共事件 或个人经历都没有真正改变 我的状态:我没有变。我仍 然对一些计划极其关切,但 它们不再有一个明确而统一 的宗旨。我不再觉得自己在 向着某个目标前进,只是不 可避免地滑向我的坟墓。那 么,我已无须再把时间作为 写作的主线,但仍会适当考 虑年代的先后,不过,我将 主要根据几个主题来组织我 的回忆。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