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于大卫
ISBN:9787201122502
单价:42.0
出版年月:2017-08-01 00:00:00.0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561.45
语种:CHI
页数:2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前言
面纱
容貌娇美而又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子凯蒂,为了避免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接受了生性孤僻的医生瓦尔特·费恩的求婚。她离开了上世纪20年代伦敦浮华而空虚的社交圈,随瓦尔特远赴神秘的东方殖民地———香港。对婚姻感到不满和无趣,凯蒂开始悄悄与令她芳心摇动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瓦尔特发现妻子的不忠后,孤注一掷,开始了他奇特而可怕的报复计划:凯蒂必须随他前往遥远的中国内地,去平息一场正值疯狂流行的霍乱瘟疫。在异国美丽却凶险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在英国家乡的舒适生活中无法想象和体验的情感波澜……在爱情、背叛与死亡的漩涡中挣扎的凯蒂,亲历了幻想破灭与生死离别之后,终将生活的面纱从她的眼前渐渐揭去,从此踏上了不悔的精神成长之路。 请看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的长篇小说《面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的《面纱》是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情节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女子凯蒂生在一个绅士家庭,虽然美丽,但从小娇生惯养、矫情做作;因为家庭经济越来越没落,凯蒂的母亲想要赶紧把她嫁出去;最后,凯蒂答应了内向呆板的细菌学家瓦尔特的求婚;爱慕虚荣的凯蒂越来越嫌弃不解风情的丈夫,夫妻二人的感情遭受种种考验。本书对情感的描写十分悲天悯人,对道德冲突的解析十分敏感,对人性的刻画十分深刻,是一部讨论人心、人性问题的佳作,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类生存状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故事圣手”。 生于巴黎,10岁前父母双亡,由叔叔接回英国抚养,因身材矮小,说话结巴,总被同龄人欺凌,性格孤僻敏感。 18岁在伦敦学医,后弃医从文。23岁时发表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42岁出版《人性的枷锁》,46岁时出版《月亮与六便士》,享誉全球。64岁时出版讲述阅读经验与写作技巧的《毛姆文学课:如何阅读与写作》(又名《总结:毛姆写作生活回忆》),在年轻人中一纸风行。 毛姆人生经历奇特,他做过助产士,做过间谍,做过演员,做过救护车司机;他做过丈夫,做过情人,拒绝过女人的求婚,他的求婚也被另一个女人拒绝过;他自称“四分之三喜欢女人,只有四分之一喜欢男人”。 在文学界,毛姆是一个优雅、老到、冷漠的人性观察者,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中看到自己,这也让毛姆成为20世纪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 他的后半生住在一座仙境般的别墅里,晚年几乎获得了整个欧洲文学界的一切殊荣。91岁时,逝于法国。 作家榜经典名著·毛姆代表作系列: 已出版:《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毛姆文学课:如何阅读与写作》,即将出版:《面纱》《刀锋》。
当年我在圣托马斯医院求学,复活节假期有六个 礼拜的时间。我往格莱斯顿旅行袋里装了几件衣服, 口袋里揣上二十英镑便出发了。 当时我二十岁,去了热那亚和比萨,然后是佛罗 伦萨,在那儿的维亚劳拉租了一个房间,临窗可以看 见大教堂壮观的圆顶。一位寡妇跟她的女儿住在这幢 公寓里,她们提供食宿,价格(经过好一番讨价还价 后)定为每天四个里拉。我担心她从里面赚不到什么 钱,因为我胃口大得惊人,能轻轻松松吞掉小山一样 的通心粉。 她在托斯卡纳山上有片葡萄园,还记得她从那里 带来的基安蒂酒是我在意大利喝过最好的。她女儿每 天给我上意大利语课,那时我觉得她相当成熟,但估 计她不会超过二十六岁。她曾有过不幸,她那个当军 官的未婚夫在阿比西尼亚被杀,此后便发誓终身不嫁 。不难理解,在她母亲去世后(那位体态丰满、头发 灰白、生性快活的老太太不到仁慈的上帝召唤的那一 天是不会死的),厄西莉亚就要进入修道会,但她对 此欣然以待。她很喜欢大声说笑,午饭和晚饭的时候 我们快活极了。不过她上课很严肃,每当我犯傻或者 用心不专,她就拿一把黑色的尺子敲我的指关节。要 不是联想到在书里读过的那些旧式的教书先生,从而 一笑了之的话,这样把我当孩子对待是会让我生气的 。 我过着劳作不停的日子。每天先是翻译几页易卜 生的某一出戏,以便掌握对话写作的娴熟技巧。随后 ,我捧着罗斯金的书,外出探寻佛罗伦萨的各处名胜 。我按照指南欣赏乔托钟塔和吉柏提设计的铜门。在 乌菲齐美术馆,我对波提切利的画作抱以理所当然的 热情,带着年轻人的极端心态对大师反对的艺术家嗤 之以鼻。午饭过后要上意大利语课,然后再度外出参 观各处的教堂,沿着亚诺河信步游荡,想入非非。吃 罢晚饭又去外面寻找奇遇,可我偏偏天真单纯,或者 至少是胆怯害羞,反正每次回家都跟出去时一样贞洁 无瑕。那位房东太太,虽说她给了把钥匙,但每次只 有听见我回来、把门闩插好,她才算长舒一口气,因 为总害怕我忘了闩门。接着,我又回到中世纪教皇派 和对立的贵族党历史的故纸堆里,苦涩地意识到,浪 漫时代的作家肯定不会是这等表现,不过我怀疑这些 人里有谁能靠区区二十英镑在意大利过六个礼拜,而 我却很喜欢这种稳重、勤勉的生活。 我已经读过《地狱》部分(有译本参考,但还是 认真在词典上查阅了生词),开始跟厄西莉亚一道读 《净界》。当我们读到上面引述的段落时,她告诉我 比婀是锡耶纳的一位上流女性,她丈夫怀疑她与人私 通,但由于害怕她家人的报复而不敢直接杀死她,便 将她带到他在马雷马的城堡,确信那儿的有害蒸汽会 代为实施这一诡计;但她迟迟没能死去,他急不可耐 ,最后把她从窗户扔了出去。不知道厄西莉亚从哪儿 得知的这些细节,我那本但丁里的注释就简略得多, 但出于某种原因,这个故事激发了我的想象,多年来 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翻来覆去,有时候接连两三天都使 我陷入苦思冥想。我经常独自重复那句诗:Siena mi fe;disfecemi Maremma.(锡耶纳造了我,马雷马 毁了我。)不过,这只是我脑子里构思的众多题材之 一,时间一长也就淡忘了。我自然把它看成是一个现 代故事,可想不出当今世界哪里才是发生这种事情的 合理背景,直到在中国完成了一次漫长的旅行,才找 到故事的落脚点。 这是我唯一一部由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人物起笔 的小说。很难解释人物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你无法凭 空捏造出一个人物来。在你想象他的那一刻,你必须 将他置于某种环境之中,做着某件事情。这样一来, 人物以及至少他的基本行为似乎同时在想象中产生出 来。但眼下的情况是要用一个个人物去适应我逐步推 展出的故事框架,他们都取材于我在不同场合早已相 熟的一些人。 写这本书时我也遇到一个作者通常会遇到的麻烦 。一开始我让男女主人公姓雷恩,这是个很普通的姓 氏,但没想到香港有姓这个的人。他们提出控告,连 载我小说的那家杂志用两百五十英镑解决了纠纷,我 也把姓氏改为费恩。接着,香港的助理辅政司觉得自 己受了诽谤,威胁采取诉讼程序。我很惊讶,因为在 英格兰,我们可以把首相搬上舞台,或者让他成为某 部小说中的人物,坎特伯雷大主教或者大法官也一样 ,而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连眉毛都不会动一下。让 我奇怪的是,一个只是临时担任如此微不足道职位的 人竟会以为自己受到了影射。但为了省却麻烦,我把 香港改成一个假想的殖民地“清延”,。这一意外发 生时书已经出版,只得召回售出的部分。一些精明的 书评人以种种借口拒不返还,目前这些书获得了书志 学上的价值,我估计大约有六十本存世,成了收藏家 们高价收购的藏品。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