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作者:李硕

ISBN:9787208157552

单价:59.0

出版年月:2019-04-01 00:00:00.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社会科学

分类号: B222.2

语种:CHI

页数:42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序(韩巍)
引子
第一章 野合而生到认祖归宗(1—15岁)
第二章 学着当贵族(15—35岁)
第三章 齐国流亡(35—40岁)
第四章 阳虎的时代(40—50岁)
第五章 思想和学术
第六章 从政:为寡头们工作(50—53岁)
第七章 从权力巅峰出局(54—56岁)
第八章 卫国绯闻多(56—57岁)
第九章 南国的挫折(57岁)
第十章 悲情黄河(57—59岁)
第十一章 淮上漂泊(59—63岁)
第十二章 年轻人的战争(63—68岁)
第十三章 晚年著述(68—73岁)
第十四章 最后几场丧事
第十五章 子贡造神成与败
外篇一 周灭商与华夏新生
外篇二 春秋晚期及孔子生平大事编年
后记

展开▼

导语

本书是一部是通俗易懂又有独特见解的孔子传记。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末期的一位文化巨人。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历史上任何人也无法比肩的。 本书中作者以诙谐生动的笔法,深入浅出地再现了孔子的生平原貌,还原了圣人的曲折人生,在这里,孔子是一个既非被伦理道德权威化的绝对圣人式的孔子,也非对人的善意充满信赖的孔子,而是一个更真实、更有血有肉的孔子。通过孔子的一生,作者还展现了春秋后期列国的整体情况,并将孔子放到人类共同的文化背景里,探索不同地域、时代的人类社会间存在的共性。

展开▼

内容简介

《孔子大历史》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所写的孔子传记。生动书写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在底层单亲家庭中成长,一步步做到鲁国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国内政外交的风云变幻与奇闻轶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后周游列国,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但他的学说经后人的传承与解释,流传后世,他也被弟子“制造”成了至圣先师。 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孔子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孔子大历史》正是要去掉孔子的这层“圣人”光环,还原他作为普通人的成长历程。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忧惧,也有困惑、纠结与执着。作者李硕探究了孔子面对各种人生事件的心理状态与动机,从而描画出一个丰富、完整的孔子形象。 通过解读经史文献,《孔子大历史》再现了孔子在寡头世袭政治游戏规则中沉浮的一生,以及他生活的春秋时代的种种生活场景、日用礼俗,对孔子的生活世界进行了人类学乃至影视视觉层面的还原。

展开▼

作者简介

李硕,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现供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著有《铁马楼船北府兵》《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南新疆探索图文志》等,在《中华文史论丛》《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前言

李硕兄的大著要出版了,他让我在前边写几句话。我 原本是不会写这类文字的,但毕竟我俩有二十多年的交情 ,遂勉力为之。 回想我跟李硕相识,是在23年前的北大。我在历史系 ;李硕在中文系,后来被选拔进了旨在破除学科壁垒,培 养新一代“大师”的文科实验班。我俩曾经同宿舍。大学 时候的我们都是进城青年,未来又是一片迷茫,不知路在 何方,学业、思想、感情,都有好些解不开的疙瘩,用现 在的话说,就是常犯“中二病”。一旦“犯病”,免不了 借酒浇愁,李硕就是最合适的酒友兼倾诉对象。大二或大 三的冬天,有一次下大雪,我俩半夜在老虎洞喝完,觉得 不尽兴,又拎着一瓶二锅头,趟着半尺深的积雪跑到圆明 园。夜深人静,满天飘着鹅毛大雪,两个人在圆明园里深 一脚浅一脚闯了半天,好容易找到个亭子坐下,人都冻僵 了,只能靠冰凉的二锅头取暖,颇有点“林教头风雪山神 庙”的味道。二十多年过去,北京好像再也没下过那么大 的雪,我脑海里似乎也再没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 我俩都是学文科的,又都对历史感兴趣,从一开始就 有很多“共同语言”。李硕从不安分,喜欢乱看书兼“胡 思乱想”。他是河北蠡县人,大概受乡土文化的影响,跟 同乡先贤颜元、李垛有点像,强调“实践出真知”,对各 行各业都有浓厚兴趣,喜欢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我则 一向“好静”,以“象牙塔,,为避难所,对社会上的各 种乱七八糟避之唯恐不及。大一我在昌平园无事可做,通 读了一遍《史记》,喜欢上了先秦史。回到本部之后跟丁 一川老师读《左传》,自己看甲骨、金文的书,跑去听中 文系、考古系的课,逐渐走上研究古史的道路。平日跟李 硕讨论学问,他经常嘲笑我是“书呆子”,只会啃书本, 没有社会经验;我则批评他缺乏“专业精神”,是无门无 派“野路子”。不过涉及具体问题,李硕常常会有一些独 到看法。大三大四时,他受我影响也开始读《左传》,恰 好我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都是写《左传》的,于是便经 常在一起交流心得。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春秋时代的家臣 》写了六万字,每有自觉得意的新发现,就兴冲冲地跑去 向他报告。他后来写孔子,根源可能要追溯到那个时候。 大学毕业后,我继续留在“象牙塔”中攻硕读博,走 上吃“学术饭”的道路。李硕也按照他的想法,到“广阔 天地,,中历练了一番。他先下广东,后回石家庄,最后 又跑回北京,做过旅行社、报纸、出版社等行当。他在外 地的时候,常常一别经年,不通音讯,突然一个电话,人 已到楼下,于是便一起出去“吃酒”,如同当年一样。闯 荡几年之后,也许是厌倦了,他又回到“学术圈”,在清 华历史系读了个博士,专业是魏晋南北朝史;毕业之后“ 自投于四裔”,在塞外荒寒之地乌鲁木齐“挂单”;业余 还是闲不住,蒙甘青藏,大西北都跑遍了,不时发些游记 来给我看,这倒是能给他一些跟纯粹学术圈中人不一样的 研究社会的视野;另外又把他多年积累的独特想法攒成书 ,不知不觉几年间已经出了,三四本,让我这正经以“码 字”为生的人自愧不如。 近百年来研究孔子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光是孔子的 传记也不下几十种。李硕的书跟一般的孔子传记不一样,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借孔子看春秋”,孔子成了时代的 一面镜子。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贵族时代”,孔子 赶上那个时代的尾巴。作为“最后的贵族”,他痛恨那个 “礼坏乐崩”的乱世,怀抱恢复“周礼”的梦想,政治上 一辈子不得志,却无意中成为“万世师表”。要理解孔子 ,先得了解他身处的那个时代,这本书用浅近平实的语言 ,对周代的姓氏、称谓、礼仪、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加以 介绍。作者虽然不是先秦史出身,但对这些复杂问题的把 握相当透彻,读完此书,普通读者也能对周代社会有一个 全面印象。 本书关注的重点其实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史。对于春秋 政治的特点,李硕自创了一个词叫“寡头共和”,我则更 倾向于按传统说法称为“世族政治”。我从本科论文写“ 春秋时代的家臣”,到博士论文以“西周金文世族研究” 为题,二十年来也一直关注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李硕只谈了春秋时期,其实春秋和西周应该看作一个大 历史时期之内的前后两个阶段。周代是“贵族社会”,学 者多无异议,但前人往往将周代政治笼统称为“贵族政治 ”,则未得其要领。正如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 一书中所言,魏晋南朝常被称为“门阀社会”,但严格意 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此前的西晋不是,此 后的南朝也不是。在我看来,西周至春秋时期前后出现过 两次“世族政治”。第一次是西周中晚期的恭王至厉王时 期,以“国人暴动”而告终,前后历时近百年。第二次是 春秋中晚期,以鲁“三桓”、晋“六卿”、郑“七穆”等 一批大世族把持各国政权为标志,前后大概有两百年。西 周武王至穆王时期,以及“宣王中兴”之时,王权是国家 政治的主导,贵族要服从王权。同样,春秋早期齐桓、晋 文称霸的时代,各国君主大多能掌握实权,

展开▼

后记

现在这本《孔子大历史》,是我2010年《贵族的黄昏 :孔子和他生活的时代》一书的增订版,这次增补的篇幅 增加了一倍多。从最初写作到这次出版,跨度已逾十年, 大环境和我的个人经历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书中的 有些命题,比如寡头共和制的走向,一直是我关注思考的 重点。 这本书是用普及读物的形式写的,但不缺乏学术观点 ,它甚至比一本规规矩矩的学术专著容量更大,因为学术 著作必须罗列前人的各种说法,包括完全没有价值的或实 质上不相干的内容。这本书没有采用严格的学术体例,因 为上古史的材料很有限,用了哪些史料,提出了哪些和前 人不一样的观点,搞这领域的内行很容易看出来,没必要 一一解释;对于不是搞上古史的圈外人,谈这些论证过程 也没太大意义。 本书里关于孔子的私生子身世、和阳虎的疑似同父异 母关系,可能有读者觉得比较新鲜,希望不会有人被吓到 ——旧版已经写了这方面的内容,倒没被当成过于惊悚的 异端邪说。其实关于孔子或历史上的大人物,后世评价、 研究里常会有些“爆冷”的说法,往往难以证实,也难以 证伪,所以还要看能不能“自圆其说”,就是把它和传主 的更多史料联系起来,还原出一个更全面的人物形象。 除了关于孔子身世的判断,本书里还涉及了一些以前 外界或学界不太注意的现象,比如先秦祭祀用“尸”(活 人扮演被祭祀的鬼神)的习俗,再如孔子和《春秋》《左 传》的关系,他和左丘明的疑似版权纠纷。这些在史书中 的记载太零星,还难以全面还原,不知以后有没有新考古 发现,或者借鉴人类学等其他学科,使我们对这些问题再 加深了解。 这本书里用的主要是传世史料,涉及考古文献很少, 因为目前虽然有部分战国简书出土,但对写孔子没太多有 效信息。战国到汉代的简牍,最有价值的是军政文书类, 比如法律类的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汉代居延、敦煌 等驻军文书;经史诸子著作在出土文献里相对薄弱。 孔子是春秋时候的人,要懂孔子,先得懂春秋。但后 世的中国人真不容易懂春秋。不全是因为春秋国家多,事 情乱,那时是世袭政治、贵族社会,和后世的中国很不一 样(之前的商朝和西周历史记载太少,更不好讨论)。从 战国之后,人们就把春秋那套政治文化都忘掉了。司马迁 写《史记》,春秋礼俗就搞错了不少。清代乾嘉学派搞朴 学,老老实实做考据,纠正了前人包括司马迁的一些错误 。进入近现代之后,我们又多了一个新途径,就是借助其 他古代人类文明的历史,去了解封建制的、贵族社会的春 秋政治文化。 人类历史里面,中国(汉文明)是比较特殊的例子, 官僚政治出现得太早了。其他的古代文明里,世袭封建制 、贵族制存在时间很长,甚至一直保留到近代,比如欧洲 、日本,甚至内陆亚洲的诸民族。参照这些历史我们会发 现,周朝的封建制、春秋的贵族制度,其实也不是那么绝 无仅有,很多现象都可以和欧洲、日本乃至汉文明周边的 少数民族历史呼应上。当然也有些不同,比如本书列举的 ,欧洲贵族的一夫一妻制,和春秋贵族的多妻多子就很不 一样。这些相似和不同,都有助于我们真正了解西周、春 秋的历史和文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孔子 的生平、思想。本书也是在这个方向上做的一点尝试。 除了春秋,中国古代还有个的贵族世袭、寡头政治比 较突出的时期,就是魏晋南北朝,当时靠“九品中正制” 把家族门第固定了下来,构成了一种世袭政治身份,所谓 士族或者门阀。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比较长,割据的小政 权很多,身份世袭政治的表现程度并不一样,君主集权制 也时而复兴;一般来说,东晋时期的政治身份世袭色彩很 重,政治寡头家族甚至能架空皇权,其次是北魏孝文帝改 革,重新强调家族门第差异,但还没到皇权被架空的程度 。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专门描写东晋政治寡 头们的争斗史,对于了解那个时代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 比之下,关于春秋历史还没有这种开创性、全局性的著作 。 本书侧重写孔子,只能旁及一些春秋晚期的政治,这 个时期已经属于贵族社会演变成寡头政治的阶段,乱象纷 然,但还看不出变局会出现在哪些方面。此后的一个半世 纪,史料记载非常非常少,可谓中国历史的一个“黑洞时 期”,只能依稀看到,晋国寡头争斗中胜出的韩、赵、魏 三家各自建国,它们是实行君主集权制变法的先驱。至于 那些寡头共和制过于强大,难以推行变法的老牌中原国家 ,比如鲁国、郑国,就被新兴变法国家吞并了,这个过程 也是历史黑洞的一部分,相关记载非常少。 《史记.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 ,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 ,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 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 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刘邦称帝后,按战功分封诸将,孔藂封蓼侯,其子孔 臧擅长经学,曾任主管朝廷祭祀、文教的太常。孔藂本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