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华
ISBN:978751613052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1-11
图书分类:社会科学
分类号: D642
绪论
一 中国革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二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三 研究视阈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渊源: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础
第一节 中国革命精神形成的共同文化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
一 民族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文化源泉
二 农民起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产生的重要源泉
三 理论基础:中国革命精神都以“主义”为理论指导
第二节 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 红岩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础
二 辛亥革命精神和黄埔精神产生的文化基础
三 抗战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础
四 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文化源泉
第三节 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 红岩精神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 辛亥革命精神和黄埔精神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 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章 实践熔铸:红岩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形成对比
第一节 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形成的背景
一 反帝反封建:中国革命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 20世纪前半期亚非拉民族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第二节 红岩精神的形成
一 国共第二次合作在陪都:红岩精神形成的时空背景
二 实践基础: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大后方的斗争
第三节 时空变迁与革命实践:其他中国各种革命精神的形成
一 辛亥革命精神的形成
二 黄埔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形成
三 井冈山精神的形成
四 中央苏区精神的形成
五 长征精神的形成
六 延安精神的形成
七 西柏坡精神的形成
第三章 共时性: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的共同内容
第一节 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 中国古代贤者的坚定信念
二 辛亥革命精神和黄埔精神中的坚定信念
三 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的坚定信念
第二节 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 辛亥革命精神和黄埔精神中的艰苦奋斗
二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第三节 勇于牺牲的精神
一 辛亥革命精神中勇于牺牲的精神
二 黄埔精神和抗战精神中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三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勇于牺牲
第四节 爱国主义精神
一 辛亥革命精神、黄埔精神和抗战精神中的爱国主义
二 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一条红线
第五节 以主义为指导,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一 辛亥革命精神、黄埔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都以主义为指导
二 中国革命精神都代表各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第六节 理论联系实际和开拓创新
一 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
二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开拓创新
第四章 历时性: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
第一节 红岩精神的主要内涵
一 爱国主义: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积极争取民众抗日
二 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三 “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高尚政治品格
四 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
五 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宁难不苟的浩然正气
六 平等相商的民主精神
七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
八 巨大的人格力量
九 崇高的思想境界
第二节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一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二 中央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
三 长征精神的内涵
四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五 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辛亥革命精神、黄埔精神和抗战精神的主要内涵
一 辛亥革命精神的主要内涵
二 国共第一次合作所培育的黄埔精神的主要内涵
三 国共第二次合作培育的抗战精神的主要内涵
第五章 共性与特色: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具体精神之比较
第一节 红岩精神与辛亥革命精神之比较
一 辛亥革命精神与红岩精神形成背景对比
二 共性:辛亥革命精神和红岩精神
三 特色:辛亥革命精神与红岩精神
第二节 红岩精神与黄埔精神之比较述论
一 黄埔精神与红岩精神形成背景对比
二 继承:黄埔精神和红岩精神
三 特色:黄埔精神与红岩精神
第三节 革命歌曲视阈中的井冈山精神和红岩精神
一 革命歌曲的基本特征
二 革命歌曲所蕴含的革命精神
三 不同时代的革命歌曲所表达的各种革命精神的独特部分
第四节 文化传播学中的红岩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
一 革命歌曲视阈中的苏区精神和红岩精神
二 文化传播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和长征精神
第五节 红岩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共性与特点探析
一 延安精神与红岩精神的形成背景对比
二 共性: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
三 特色:延安精神与红岩精神
第六节 红岩精神与抗战精神之比较述论
一 抗战精神和红岩精神形成的共同时代背景:国共第二次合作
二 抗战精神与红岩精神的共性
三 特色:抗战精神与红岩精神
第七节 红岩精神与西柏坡精神之比较
一 西柏坡精神与红岩精神的形成背景对比
二 共性: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之共同内涵
三 特色:西柏坡精神与红岩精神
第六章 价值:红岩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红岩精神和其他革命精神的历史作用与理论价值
一 红岩精神的历史作用
二 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作用
三 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的理论价值
第二节 红岩精神和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 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 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七章 创新: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红岩精神和其他革命精神的弘扬
第一节 文化传播学简论
一文化传播原理
二 文化传播学视野中的革命精神宣传和传播
第二节 新时期其他中国革命精神的弘扬
一 新时期弘扬中国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指导思想
二 新形势下弘扬革命精神面临的挑战
三 中国革命精神弘扬方式和路径的创新
第三节 文化传播学背景下红岩精神宣传方式和途径的创新
一 红岩精神的网络传播
二 对革命精神的传统宣传方式进行创新
三 革命精神的歌曲传播
四 创新新时期青少年的党史教育,促进红岩精神的传播
五 加强红岩精神与外国革命精神的对比宣传
六 积极“走出去”与“引进来”,加强红岩精神的宣传和传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杜俊华,(1971— ),男,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抗战时期中共应对危机的国际统战经验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中国化研究》、重庆市重大社科招标项目《红岩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比较研究》等10个社科项目。出版《20世纪30年代重庆地区的旱灾救治研究》、《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研究》、《红岩精神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比较研究》等专著3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四川省第12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第二届(1998—2007)全国党校系统优秀党史论文二等奖、第四届张静如党史党建优秀成果三等奖、美国“百人会”英才奖(提名)、优秀博士一等奖和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