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章 初度人世,四明山下观瓦舍
第二章 时世多变,弃置科举学填曲
第三章 客居平江,席唱酬答宁元帅
第四章 结识卢挚,诗曲凝成莫逆交
第五章 应试科举,期望落空黯神伤
第六章 遍游江浙,写尽江南锦绣地
第七章 与宦唱和,我尝西湖谋卜居
第八章 鉴湖水暖,明月南楼吹玉箫
第九章 迁任三衢,录鬼簿上留盛名
第十章 或吏或隐,德清寺外吟苕溪
第十一章 典史桐庐,捐俸重修桐君祠
第十二章 蹀躞新安,谯楼听曲泪沾襟
第十三章 再任幕僚,昆山道上吟留别
张可久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张可久(1280?—1352?),名久可,字可久,号小山。元代重要的散曲作 家,庆元路(今浙江省宁波市)人。约20岁时,为延揽声誉,求得进身之阶, 离开家门开始游历,在江浙行省一带活动。曾在平江路(今江苏省苏州市)客 居10余年,后定居杭州。曾任绍兴路吏、衢州路吏、桐庐典史、徽州松源监 税等职,仕途上并不得志,一生充任小吏,未能入仕为官,70岁时还任昆山 幕僚,直至亡故异乡。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其人生经历可叹可泣。本书 记录了这样一个沉抑的曲家。
孙侃,1964年8月出生,浙江慈溪人。1986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发表文学评论及各类文学作品约150万字,并出版,《屈原》、《在俯瞰中放松》等专著多种。 现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浙江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 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 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 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 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 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 ,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 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 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 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 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 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 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 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 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 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 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 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 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 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 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 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 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 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 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 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 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 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 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 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 、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 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赞、朱舜水为中国 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 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 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 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 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 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 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 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 。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 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 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 ,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 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 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 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 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 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 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 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 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 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 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 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 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 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 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 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曾经试图揣摩古代文人的当时心态。文人在数千年跌宕历史中沉浮,虽 有自己的笔墨赖以寄托自己的情感,毕竟被诸多忧苦纠缠着。希冀很容易被 沮丧所覆盖。即便偶或获取了成功,其实也早已泪湿了衣襟,然而中国文学 的辉煌正是由他们创下的。这就免不了让我痴忖:对于古代文人,尤其是在 丧失以文入仕指望的前提下,诗文在他们的生活中究竟还占据着怎样的位置 ?古代文人现实生活中的痛彻失落,究竟怎样推动他们造就可观的文学成果? 在沉抑的心态下,他们究竟如何看待自己对于文学的坚守? 十分幸运地获得了撰写《张可久传》的机会,让我能通过对一位古代文 人生平经历的追索,作一番细致的体察。事实上,元朝、散曲、江南文人、 辗转漂泊、终身未仕……这几个因素已构成了古代文人的一个典型,提供了 让我们窥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可能。的确,作为重要的元散曲作家,元代 散曲家中存曲最多的一位,把张可久列为浙江百名文化名人之一,是应该的 。而详述他的生平,探究其真实心态,显然是有价值的。 遗憾的是我学识浅陋,笔力不逮。古典文学功底的欠缺和相关资料的匮 乏,对我的撰写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撰写这本书的三年多时间里,虽 不时有觅得重要资料时的欣喜,但更多的时候却让我陷入搜寻的迷惘和写作 的焦虑。然而,元曲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传主平凡而又独特的人生,渐渐让我 沉迷其中,不忍放弃,甚至为之动情。写作的后期便顺畅了些。当然,由于 传主所存生平资料的残缺,由于我学识和行文上的种种不足,书中的种种错 讹仍可想而知地存在着。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过众多老师、文友的相助。在此,我要特别感谢 帮助我确定选题并提供珍贵资料的卢敦基先生;感谢通读本书初稿,并提出 诸多修改意见的廖可斌教授,廖教授的悉心指导还使我明白了撰写历史人物 传记的诸多要诀。没有他们的贡献,本书确实难以成文。 孙侃 2007年1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