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小说榫卯(细节的秘密与冒险)

作者:张秋子
责编:杨沁

ISBN:9787208195622

单价:59.0

出版年月:2025-08-01 00:00:00.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106.4

语种:CHI

页数:3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展开▼

评分:5.0

(本馆/总:0/1人荐购)

目录

自序:窄门、光晕与游泳圈
为什么我们迷恋细节
细节小史(上)
细节小史(下)
细节ABC(上)
细节ABC(下)
多余颂
猫鼠游戏——再论“福楼拜问题”
马尔克斯的星期二与卡夫卡的星期天
思维的乐趣与“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展开▼

导语

细节,构成了文学的魅力,也标记着读者的个性。本书以轻松的笔调突出经典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通过细节分析,对作品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的心理感情进行解读和阐释。 本书中全部的方法、立场都沾染着我的气息。读完这本书后,期待着读者把书丢开,勇敢地跃向文学的丰饶之海,把借给你的游泳圈直接扔掉,因为只要游得够久,你也能够总结出独属于自己的细节法则,哪怕路径迥异,水性不同。

展开▼

内容简介

一株荨麻如何连接托尔斯泰与艾丽丝·门罗? 契诃夫为何让医生不断划燃火柴,这和我们的欲望有什么关系? 看似偶然的日期何以成为马尔克斯人物的宿命? 熬过漫长的工作日,卡夫卡认为K。还会在星期天加班吗? 任何一种对文本的阅读都必须从自身开始, 我们理解、批判和爱的唯一方式就是把自己当作方法。 本书涉及上百部作品及其细节,但读者不必非得通读原著才能进入其中。 细节的神奇之处,正在于它的某种独立性——它固然隶属于文本的整体语境,却也足以在片段与切片中自行绽放,释放出令人顿悟的光亮。

展开▼

作者简介

张秋子,云南昆明人,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比起“教外国文学的”或“专业读者”,更想做“向绝大多数人打开文本的人”。

展开▼

前言

自序:窄门、光晕与游 泳圈 我希望这是一本有趣的 工具书。 作为一个曾被枯燥生硬 的文学评论和乏味死板的课 堂折磨多年的人,我对“趣 味”格外珍视。严肃的评论 家们总是轻视趣味,似乎只 有高屋建瓴、忧愤深广的读 法才能揭开文学那些关于痛 苦或者幸福的奥秘。只是, 太多人在刚刚触及文学魅力 、心中一动的时刻,就被晦 涩深奥的解读所吓退,于是 停下了原本想推开的那扇门 。对我来说,趣味是一切文 学课堂与批评写作中最基本 ,也最关键的素质。我无法 想象,一堂文学课上,学生 们低头刷手机、神游他处, 那样的场景对我而言简直如 同恐怖片,而如果读一本书 的整个过程都只剩下困惑挠 头与味同嚼蜡,也许不如不 读。 如果不进门,又怎么能 见到小小门洞后面的大千世 界,趣味,是入门的邀请。 批评的趣味并非由轻浮 的玩笑、故作幽默的表达或 者关于作家们的段子带来, 这些东西都是围绕在理想批 评之外最浮光掠影的存在。 趣味的基础反而是虔敬、敏 锐与冷峻——虽然它们乍一 看都并不好玩。虔敬,是批 评者对所阅读和讲授的文本 保持全情投入的信念。这并 不意味着将某位作家神化膜 拜,而是出于内心真实的响 应——对文学作为一个整体 世界的召唤(calling)。唯 有如此,批评者才可能说出 真话——不是重复他人的观 点,不是用现成的理论代言 自己,也不是轻易采信人们 公认的常识,而只说亲自体 会过并且相信的东西。真实 让趣味不至于沦为讨好;同 时,文学批评不是作家轶事 的故事集,不是对“金句”的 剪贴与传颂。真正的批评要 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咂摸 与捕捉它的气息、音调、质 地、光泽,并对其进行个性 化的爆破与开采。它需要一 种千锤百炼锻造出的敏锐感 ,能够精确地锚定在那些他 人往往视而不见的细节之上 ——像侦探破案一般,这种 “发现”的过程本身,也会带 来深切的愉悦。而且,我始 终希望,批评能告别那种螺 蛳壳里做道场式的自娱自乐 ,成为一种真正面向公共领 域的创造。这正是冷峻的伦 理立场不可或缺的时刻—— 它决定着我们为何而写、为 谁而写,又为何在无数可能 中选择某一部作品、某一类 细节,予以注目、阐释、放 大。这些选择,从来不仅仅 是审美的趣味或理论的倾向 ,它们无一不是一次伦理的 表态:我们愿意倾听谁的声 音,愿意承认谁的破绽,愿 意赋予哪一种存在方式以重 量。 但所有这些“重量”,我 想用最轻盈的方式去安置。 我找到的,正是细节。 细节,是跻身一部文学 作品的独特窄门。很多时候 ,面对皇皇巨著,读者心中 惶然,不知能否读完。但往 往只是因为偶然听到别人提 起其中的一个细节,阅读的 兴趣忽然被点燃,文本之山 也就“芝麻开门”般豁然松动 了。这些年来,我时常听到 学生或读者朋友说,正因为 我讲起某本书里的某个细节 ,他们就把整本书找来看完 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 作为一个“文学中介”的任务 也算圆满完成了。自然,细 节不仅仅是入门的钥匙,它 也是一种深入的创造:它刷 新了原本被一扫而过的熟悉 句子,就像洗净皮肤表层的 油脂,让文字的毛孔得以呼 吸,吐纳出新的气息。在我 所钟爱的文学教学和写作中 ,一直有两种阅读在同时进 行:一种是流动式的,不断 打开新的文本,不断发现新 的细节;另一种是循环式的 ,每年重复阅读几部作品( 大多数是教学大纲上的必读 书目),但在看似重复的阅 读中所发现的新细节,其实 并不比直接读一本新书更少 。这些被唤起的“新”并非凭 空而来,它们与我判断力的 变化、经验的积累乃至此刻 所处的生活状态都密切相关 ——没有哪一次重读会空手 而归。它不仅重塑了我们眼 前的文本,也在借由这些细 节,悄悄重塑我们自身。这 本书中我反复提到的,也是 我读过最多次的《包法利夫 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然,如我在书中反复 强调的那样,细节不只属于 孤独的阅读时刻,它也成为 一种交流的语言,一种维系 知识共同体的方式。在课堂 上,有时我和学生们几乎是 用细节对话。就在写下这段 序言的前一天,我的一位学 生提到赫塔·米勒《心兽》 中用手帕擦审讯室的细节, 他说,当小说中的一个母亲 被警察抓到审讯室,出于无 聊,她拿出手帕擦拭审讯室 的桌椅。学生分析说,人们 可能会奇怪,这个角色明明 受了冤枉,怎么还心甘情愿 地替对方打扫起卫生,但其 实,母亲正是用结实的生活 本身来对抗极权的意识控制 ,也是用动作的具体及物性 消解了审讯的不正当与虚空 。听完之后,我马上回应了 燕妮·埃彭贝克《客乡》里 的一个类似细节,在描述历 史长河中人们生活的动荡与 变迁时,埃彭贝克总会煞有 介事地为提及的物品加一个 标记,比如一双大鞋,是“ 购于1932年,36马克”。这 里,物质同样以其具体的、 及物的真切感提供了人们存 在过的证据,精确的数字是 被动荡时局操纵的个体的生 命证词,不容篡改、无法摧 毁。当“对”完这两个细节, 我们心领神会地点头,不用 讲述更多的故事情节,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