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太阳的阴影(深入非洲的旅程)(精)

作者:(波)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
责编:王颂
译者:毛蕊

ISBN:9787513949033

单价:79.0

出版年月:2025-04-01 00:00:00.0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513.65

语种:CHI

页数:43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序言:我们星球的微粒/勒内·迈斯纳
开端,碰撞——1958年,加纳
去库马西的路
氏族结构
我,白人
蛇心
内在的冰山
杜瓦勒医生
桑给巴尔
解剖政变
1967年,我的小巷
萨利姆
1975年,拉利贝拉
阿明
伏击
要过节了
关于卢旺达的讲座
夜之黑晶
这些人在哪里?

在阿卜杜拉-瓦里奥村的一天
冲出黑暗
冷却的地狱
慵懒的河流
迪乌夫太太回家
盐与金
看哪,耶和华驾着轻快的云
奥尼查的大坑
厄立特里亚的景象
在非洲,在树荫下
后记:深入内陆的旅程/杰夫· 戴尔
人名、地名、专有名词译名对照

展开▼

导语

“新闻报道之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世纪记者”,融合历史·旅行·人文观察的非洲行纪,入选企鹅经典“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旅行”书系。 亲历革命浪潮前线,第一现场直击报道;深入隐秘内陆,触摸黑色大地的心跳与伤痕;在恐怖与惊奇、希望与荒诞之间,揭示一个被层层遮蔽的非洲。 中文版首次引进,波兰语直译,特别收录卡普希钦斯基女儿勒内·迈斯纳女士序言《我们星球的微粒》,著名作家杰夫·戴尔后记《深入内陆的旅程》。

展开▼

内容简介

1958年,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作为社会主义波兰首位也是唯一一位驻外记者抵达加纳——非洲解放浪潮的最前线。此后三十多年间,他在这片“大到难以描述的”大陆上游荡,往返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尽一切力量出现在那些被遮蔽的地点——不论是流血冲突、军事政变的现场,还是丛林中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村落——从各个前线发回直击报道,试图为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非洲。 长久以来,他像在非洲“游牧”般深入到各阶层的人群中间:出入将军和部长们的宅邸,也造访叛军首领的指挥部;和牧民搭便车穿越撒哈拉,也去外人难以进入的部落做客。他与尼日利亚流民在棚户区比邻而居,在那里,这个星球上最贫苦的人们“没用一块砖、一根钢筋或一平方米玻璃就建造了一整个城市”。在政变中的桑给巴尔,“一颗悲伤的黑色星星”,四百年奴隶贸易的中转站,他触摸到黑色非洲最深且始终疼痛的一道伤疤。在达喀尔炎热的草原,他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整个村庄“就像海底的潜艇:它就在那里,但不发出任何信号,无声无息,一动不动”…… 这本书最终呈现的,是独一无二的非洲图景:那里有仿佛世界诞生之初的极致美景,也是无数部落、民族、文化和势力交织的汹涌之海。只有卡普希钦斯基才能写就这样一本书,不仅因为这位“世纪记者”非凡的创作力,还因为他在那些时刻正好出现在那里。

展开▼

作者简介

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Ryszard Kapu?ciński,1932—2007),波兰著名新闻记者、作家、摄影师、诗人,波兰新闻和文学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传奇人物,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深具影响力的作家和伟大的记者之一。在四十余年的驻外记者生涯中,足迹遍及一百余个国家,尤其深入亚非拉人迹罕至的地域,亲临火线,从大事件的现场发回一手报道。曾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十余次被拘禁关押,四次被判死刑。创作了二十余部非虚构作品和诗集,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获得五十多项国内国际大奖,六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加西亚·马尔克斯赞誉他是“真正的大师”;萨尔曼·鲁西迪称赞他的作品是“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的惊人融合”;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见证者”;约翰·勒卡雷称他为“现代新闻报道的超凡魔术师”。

展开▼

前言

我们星球的微粒 文/勒内·迈斯纳 亲爱的中国读者们: 在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 的所有作品中,《太阳的阴 影》是波兰乃至全世界读者 最喜爱的作品之一。那些曾 深入了解非洲的读者——包 括长期在非洲居住、工作或 旅行的朋友们——常常说: “非洲就是卡普希钦斯基在 《太阳的阴影》中所描绘的 样子。”我有几位华沙的朋 友被这些非洲故事深深吸引 ,读完这本书就购买了前往 非洲某国的机票。 作为波兰通讯社(Polska Agencja Prasowa)的记者 ,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曾 在非洲工作多年。1958年 ,26岁的他成为波兰首位也 是唯一一位常驻非洲的记者 ,被派往加纳报道该国的独 立庆典——加纳是继苏丹后 非洲第二个获得独立的国家 ,这一事件也标志着殖民主 义时代在该国的结束。 《太阳的阴影》正是从 这位年轻记者在非洲的初次 印象开始:他在那里仿佛找 到了家的感觉,喜欢那里的 人们,迷恋那里的美景。与 此同时,作为一名训练有素 、广泛涉猎各个人文学科的 历史学者,他努力去理解当 地的传统、风俗、各种不同 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并学习 了斯瓦希里语和其他当地语 言的一些日常用语,因为他 希望能与当地人直接交流, 甚至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的非洲,英语和法语的报刊 随处可见——这两种语言, 卡普希钦斯基是在旅途中自 学的。但正如他后来所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非洲变得 越来越“非洲化”,越来越多 的报刊和广播节目开始使用 当地的语言,这些语言对于 欧洲人来说往往难以理解。 但这种大规模的变化是后来 才发生的,那时他已不再是 非洲常驻记者,尽管他仍时 常回到这个大陆的各个角落 ,有时停留几个月,有时只 有几天。 《太阳的阴影》中描绘 的事件跨越了将近四十年, 从1958年首次前往非洲, 到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在 遍访非洲的旅程中,卡普希 钦斯基深入了许多外人难以 抵达的地方——跋涉漫长的 路途,穿越没有道路的荒凉 之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只为到达那些偏远的地区。 作为波兰通讯社的记者,他 尽一切努力亲临战地,前往 刚刚发生政变或其他社会政 治危机的地方。 这本书中呈现的那个包 罗万象的非洲,源于他对周 遭环境中丰富的主题和细节 的敏锐感知。书中既有对卢 旺达历史背景和冲突的深入 讲解,也有记者们九死一生 、充满戏剧性的海上历险, 还有关于非洲蜥蜴在天花板 上捕食蚊子的漫画式的描述 。有丰富的热带植物景观: 交错生长的丛林、摩天大楼 般巨大的猴面包树、阳光炙 烤的草原上唯一能提供荫庇 的树木;也有对野生动物的 生动描写:从最微小的昆虫 ,到凶猛的食人狮,以及主 宰动物世界的大象;还有对 非洲本地生活情境的各种幽 默观察——当然,他在诙谐 地描摹这些场景时,始终没 有忽略非洲人民的尊严感。 这本书中交织着各种历 史事件、个人经历、印象和 反思,涉及非洲各个民族、 氏族、部落的历史及其与邻 里的共生关系,也有不少篇 幅谈及非洲人被贩卖为奴的 历史及其对这片大陆长久的 影响。在本书及其他作品中 ,卡普希钦斯基严厉谴责了 种族主义以及任何形式的优 越主义。他对任何形式的不 平等和不公正都极为敏感, 无论受到伤害的是个人、社 会群体,还是整个国家。在 非洲,他意识到自己因为肤 色而天生就属于特权阶层, 这让他深感痛苦。 自己所目睹的事情深深 触动他。他细致观察,感同 身受;他从不轻视任何人或 任何事。 而他写作就像他说话一 样:简洁、直接。当我读他 的书时,我仿佛能听到他的 声音,仿佛他正在充满激情 地向我讲述。 书里的一些故事,我曾 听他讲过,或者从那些当时 曾经和他在一起或者曾将他 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人们那 里听说过。父亲常常提醒我 们,孤身一人在非洲生存下 来的机会微乎其微。非洲的 生活是以集体为核心,在社 会群体中进行的。 《太阳的阴影》中有很 多次谈到一天结束时的宁静 时光,当村子里所有人坐在 树荫下,听彼此讲述这一天 发生的事情。在非洲,晚间 讲故事的传统是一种口述历 史的仪式。在这种日常仪式 中,讲述者和听众互相传递 自己的故事,借此补充或延 续他们社群的历史章节。这 些故事构成了社群的身份认 同,并将它与周遭世界以及 那种难以捉摸却能感知到的 非洲精神相连接。 现在,我希望您在阅读 这本书的时候,想象自己身 处非洲,坐在一棵金合欢树 的树荫下,周围是一群与您 一样专注聆听的人们。卡普 希钦斯基就坐在旁边,用柔 和、平静但充满情感的节奏 讲述他在非洲的生活、他对 这个不同世界的看法、他在 艰难时刻的行为,以及他对 各种话题的思考。我们的生 存也取决于我们如何讲述自 己和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 听到了什么样的故事。 正如卡普希钦斯基所说 ,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同样的 东西。他写作的目的,正是 为了搭建一座桥梁,连接书 中所写的人和阅读的人。我 们每个人每天都在通过自己 的行动创造着我们个人的

展开▼

后记

深入内陆的旅程 杰夫· 戴尔 假设我们要发射一艘宇 宙飞船,目的是与银河系某 个遥远角落的居民建立文学 联系。如果我们只能带上一 位当代作家,你会选谁?我 会投票给雷沙德·卡普希钦 斯基,因为他为我们这个星 球上的生活提供了最真实、 最不带偏见、最全面且最生 动的记录。 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卡 普希钦斯基一直是波兰通讯 社的巡回外派记者。在此期 间,他亲历了二十七次革命 和政变。尽管他尽职尽责地 完成任务,但他也像个不嗑 药就嗨的“疯记者”,时常突 然与华沙失去联系,消失得 无影无踪,投身于“丛林, 乘独木舟顺尼日尔河漂流, 与游牧民穿越撒哈拉”。 1966年在尼日利亚,他“行 驶在一条据说没有白人能活 着回来的路上。我开车去看 看白人能不能活着回来,因 为我必须亲自体验一切”( 《足球战争》)。这种冲动 招致了上级的责备,命令他 “停止这些可能以悲剧收场 的冒险”。 想都别想。《太阳的阴 影》是一部非洲冒险故事的 合集,开篇几页就带我们回 到1962年的达累斯萨拉姆 (坦桑尼亚首都),当时他 听说乌干达即将独立。他和 朋友里奥立刻动身前往坎帕 拉(乌干达首都),途经塞 伦盖蒂草原,那里野生动物 成群。这一切“令人难以置 信。我们仿佛看到了世界的 诞生,那一刻天地已经形成 ,水、植物和野生动物也已 存在,但亚当和夏娃还未出 现”。他们没有地图,迷了 路,迎面撞上一个庞大的水 牛群—“似乎延伸到了地平 线”。他们不顾一切继续前 行。气温越来越高。“灼人 的热浪开始颤抖,波动。” 卡普希钦斯基开始出现幻觉 。 当他们来到一间偏僻茅 屋时,卡普希钦斯基已经“ 半死不活”。他瘫倒在床铺 上,却发现自己的手悬在一 条眼镜王蛇上方几英寸处。 他僵住了。里奥小心靠近, 用一个巨大的金属汽油桶猛 砸那条蛇。卡普希钦斯基也 扑向汽油桶,随即“小屋变 成了地狱。我从未想过一个 生物体内能蕴藏如此巨大的 力量,如此可怕的、滔天的 、宇宙般的力量”。最终蛇 死了,他们成功抵达了坎帕 拉。卡普希钦斯基仍然神志 不清,不仅因为中暑,还因 为—后来发现—他患上了疟 疾。脑型疟疾。他刚从疟疾 中恢复过来,又染上了肺结 核……这一切都在短短二十 页中发生! 必须承认,卡普希钦斯 基很懂得如何渲染。每隔几 页,他就被“汗水浸透”。在 撒哈拉沙漠,太阳“像尖刀 一样扎下来”。走出阴凉地 ,你“会被烧成灰烬”。在蒙 罗维亚,蟑螂大得“像小乌 龟”。这些是否有所夸张? 卡普希钦斯基自己提醒我们 ,存在这种可能性,他说自 己“可以添油加醋”描述蟑螂 的故事,但决定不这样做, 因为 “这些都不是事实”。 不过,这种可能性始终 存在。经历只是起点—有些 作家比其他人需要更多体验 。加缪曾指出,不必离开书 桌也能过上充满冒险的生活 。而在另一个极端,登山家 乔·辛普森(Joe Simpson) 只有在攀附于个人经验的悬 崖时才能写作。但偶尔,你 会遇到尼采所说的“非常罕 见但令人愉悦的情况:一个 才智卓越的人,同时具备与 这种才智相称的性格、爱好 和经历”。卡普希钦斯基就 是这样一个人。 我们常常不清楚他是在 回顾四十年前发出的报道, 还是刚刚才写下这堆惊人的 经历。时间线被故意模糊, 叙事被打散。在同一页内, 不同的时态争夺着主导地位 ;他的文字既有动荡的即时 感,又带有历史的反思。二 十世纪六十年代在非洲一隅 发生的事,仿佛是多年后利 比里亚或卢旺达命运的缩影 。 有人将《纽约客》作家 、“《卫报》首作奖”得主菲 利普·古雷维奇(Philip Gourevitch)与卡普希钦斯 基相提并论。古雷维奇的《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 要被杀》(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是出色的报告文 学,但卡普希钦斯基的成就 属于另一个高度。作为一位 拥有伟大创造力的作家,他 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理的素材 。他的书或许根植于个人经 历,但也充满了惊人的离题 旁述和插叙文章——关于如 何酿造白兰地,关于亚美尼 亚书籍的历史,关于一切的 一切。这些旁述始终与作品 的构思紧密相连。在他游牧 般的生活中,他描述了真实 的远方—如《生命的另一天 》(Another Day of Life) 开篇著名的安哥拉“板条箱 之城”—这些地方像卡尔维 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一样 奇幻。在埃塞俄比亚,他遇 到了一个人,“他正往南走 。这是关于他能说的最重要 的一件事。他从北向南走。 ”仿佛J. M. 库切小说里的角 色迈克尔·K闯入了《太阳的 阴影》。成群的迷你小说中 的角色短暂出现又离去:“ 整个非洲都在移动,在去往 某个地方的路上,流浪。” 他的文字在简练之中有 诗意——正午的昏睡中,一 个村庄“就像海底的潜艇: 它就在那里,但不发出任何 信号,无声无息,一动不动 ”——而且常常滑稽得令人 捧腹。恐怖与荒诞的闹剧交 替上演,而无论哪种情绪, 一种无限的惊奇感始终主导 着一切。他是无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