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

作者:吴真
责编:卫纯

ISBN:9787108080882

单价:88.0

出版年月:2025-07-01 00:00:00.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247.5

语种:CHI

页数:39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引言 乱世中的文化暗斗
一、历史暗夜中的自我救赎
二、上海的文化生活与古旧书业
三、多方势力的三岔口
四、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之间的叙事裂缝
五、书籍史视野下的文化抗战
第一章 书籍的修罗场
一、在饿死与去书之间选择一种
二、纸墨更寿于金石
三、楚弓楚得,古籍留存国内
四、来自敌方的关注
第二章 古书局中局
一、秘笈时隐时现,世乱始出
二、在日本抢发论文的“新陈”
三、旧书中间人与《古今杂剧》的发现
四、郑振铎中了潘博山的圈套?
五、陈乃乾与苏州潘家的宿怨
六、抗战胜利前后的不同表述
七、日军对于江南文献有组织的劫掠
八、秘笈首发权的抢夺
九、大时代里最可惜、惨酷的牺牲者
第三章 地火在运行
一、“孤岛”日常生活
二、看似寻常的每周聚餐
三、意志不坚定者更将趋向歧途
四、有许多事要做,却一件也不曾做
五、孤军与诸贾竞
六、谋划大行动
第四章 三岔口夺书
一、“可惜的是苏州的学者和读书人几乎都逃到上海去了”
二、无缘对面不相识
三、平行时空的郑振铎
四、旧书店里也会冒出对敌斗争的硝烟
五、江南文化之生死存亡关头
六、围绕嘉业堂藏书的多方对决
七、不知身是敌的敌人
第五章 书林智斗,打通“孤岛”书路
一、慎重严密的搜书行动
二、与书林高手角力
三、善用中间人
四、与旧家气焰巧作周旋
五、一切看在书之面上
六、许地山的义举
七、瞒天过海,打通书路
八、三万多册古籍错失船期
九、“孤岛”陆沉,书踪成谜
第六章 虎窟之旁,人海藏身
一、珍籍守护人
二、北平图书馆存沪图书被劫
三、经营书店,开明同人相濡以沫
四、上海书难与“废纸”劫
五、未出深林不敢歇
第七章 难中相守的战时情缘
一、记得去年今日么?
二、黑暗深海中,相互照亮
三、漫长余生的零回应
四、题跋中的古典浪漫
五、男性凝视与女性沉默
第八章 慷慨好义的“叔平先生”
一、张子羽:晚清重臣张百熙的公子
二、任庵:华克之、袁殊、关露的隐秘战线同盟
三、张叔平:鲸吞嘉业堂藏书
四、1944年的多面张公子
五、接收大员与毛公鼎
六、亡命香港,与影星张织云共天年
第九章 追索被劫古籍,楚弓楚得
一、从香港到东京:古籍被掠经过
二、长泽规矩也与郑振铎的隔空较量
三、日方试图隐匿中国善本
四、被劫文物的追索举证过程
五、系于国运兴衰的古籍命运
六、拖延古籍迁台
后记

展开▼

导语

1937年的军事战场上,中国军队节节败退,郑振铎和“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同仁们,却在文化领域发起了一场以哀兵姿态“进攻冲锋”的战斗。 “书生报国”的赤诚、奉献、果敢与智慧,皆跃然纸上。 作者历时十五年深入日本各藏书机构,挖掘众多日方视角的新文献,钩沉郑振铎及“文献保存同志会”诸同人与敌争夺典籍珍笈的危险处境和复杂局面,抉发中日学者怀揣各自心思争夺古籍善本的历史隐微。 为国家赓续文脉,于乱世显证情怀。本书既是一个人的抗战史,也是一幅书生报国的文化群像。

展开▼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文化抗战史。作者从书籍史的角度切入抗日战争,重现一介书生郑振铎在1937年至1945年留守上海的日常生活史,讲述他在深陷被敌伪追捕、生计无着的极端环境中,如何为国家抢救珍本古籍,机智躲避来自敌方和己方的明枪暗箭,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坚守在文化抗战的第一线。

展开▼

作者简介

吴真,广东潮州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曾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库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主要学术兼职有香港中文大学兼任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戏曲与道教文学、中日文化交流。已出版《勘破狐狸窗: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人事与书事》《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唐诗地图》等专著。

展开▼

后记

2009年冬天,我在东京 偶然翻到一本《广东战后报 告》,作者内藤英雄是日军 随军记者。书中有一段文字 讲述了1938年底他在广州 见到各大学的图书被日军弄 得一片狼藉,日本士兵把图 书铺在潮湿的水泥地上打地 铺。其中有一位来自台北的 教授,专门负责搜集与汇总 有价值的图书。这条记载引 起我的极大好奇,因为我的 母校中山大学在1938年广 州沦陷时,仓促间未能及时 转移图书和设备,致使大部 分藏书被劫。等到1945年 抗战胜利之后,已经找不到 这些图书的下落了。那么, 《广东战后报告》这条记载 是否指向某条路径呢?我咨 询了恩师田仲一成先生,他 对于这些图书的下落表达了 不乐观:“那些士兵不懂文 化,他们不懂保存图书。”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图 书部主管丘山新教授则是满 怀愧疚地说:“如果找到了 ,应该还给你们。”可是, 他们都爱莫能助,无法提供 新的线索。当时我在日本的 博士后课题是研究中日祭祀 演剧,主要到日本乡村去调 查那些朴素的民间祭祀与奉 纳艺能。因此,追查战时中 国被劫图书只能作为“业余 爱好”,缓慢进行。我利用 业余时间,跑遍了日本国立 国会图书馆、公文书馆、防 卫省防卫研究所、东洋文库 、亚细亚经济研究所图书馆 等我认为可能存有战时图书 的所有图书馆。抱着一条线 索都不放过的想法,我从中 山大学被劫图书开始查起, 渐渐扩大搜索对象,转而关 注抗战时期中国各大公立图 书馆被劫图书在日本的遭遇 这一话题。 2012年春,我博士后出 站时,电脑里已经存有一个 超过10G的大型文档,名为 “中国被劫图书”。回国之后 ,我入职中国人民大学,担 任“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的 讲授。每次上课讲至“历代 书厄”这一段,总能感受到“ 抗战书厄”这个话题的隐隐 召唤。于是,从2013年到 2019年,我每年寒暑假到 日本访学,一边从事古代戏 曲文献的专业研究,一边追 查中国被劫图书的相关资料 。渐渐地,这两条完全不相 干的研究路径在一位文化先 贤的身上发生了交叉,那就 是中国俗文学研究鼻祖郑振 铎。 20世纪30年代,郑振铎 所撰《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中国俗文学史》,率先将 从前“不登大雅之堂”的说唱 戏曲俗文学纳入文学史框架 ,并以此开创了中国的俗文 学研究。从学术史的脉络中 去梳理郑振铎的贡献,这方 面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但 是,从“一个人与一群书以 及一个时代”,亦即从“书籍 史”与“抗战史”的角度深描 郑振铎,是我在日本的书籍 追踪中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 。 郑振铎留下了许多文字 描述他在全面抗战八年的上 海生活,但正如他自己在 1956年的《〈劫中得书记 〉新序》中所说,“劫中有 所讳”,他的日记和书信等 个人文献均隐匿了不少历史 细节,又或是因为他作为文 化抗战中的“我方”,他当时 也不太了解黑暗中紧盯着他 的“敌方”行动。多方博弈的 细节,只有作为后人的我们 ,才有可能从各方的信息中 重新拼接出来。因此从 2015年开始,我聚焦于抗 战时期郑振铎和“文献保存 同志会”所抢救的古籍,将 研究重点放在中日档案文献 、相关人士的日记、回忆录 的查访和梳理之上。 2018年,恰逢郑振铎诞 辰一百二十周年及不幸遇难 六十周年,我的三篇小文在 报刊发表之后,受到各界朋 友的关注,这对于我是很大 的鼓舞。曾经有段时间,我 陷入了一种精神内耗,评职 称的压力与论文发表的困境 ,让我每次打开电脑“中国 被劫图书”文档时,都会产 生“不务正业”的负罪感。有 位朋友开玩笑说,在卷无可 卷的中国学术界,你这种一 不申请课题资助,二非专业 调研的抗战“追凶”,图个啥 呢?我只好讷讷地说,我就 是想知道这些书到底都藏到 哪儿去了。 郑振铎在抗战时期曾经 想刻两块图章,一刻“狂胪 文献耗中年”,一刻“不薄今 人爱古人”。在我自己也踏 入中年之后,对这十四个字 越来越心有戚戚,尤其是在 日本一次次地邂逅那些既熟 悉又陌生的古籍时,更加强 烈地意识到,最打动我的, 不是书籍本身,而是曾经发 生在这些书籍背后的人与人 的相遇。郑振铎留守“孤岛” 上海时期的书籍事业,恰恰 最能反映书、人、战争三者 之间的紧张关系。 2024年秋天,我的母亲 被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身 处“漫长的告别”过程中的我 ,也正面对着自己体力、脑 力,以及生活热情的衰退。 因此完成这本书,也算是对 自己从青年到中年的十五年 访书经历的一次重返与记录 。在责编卫纯的建议下,我 放弃了之前已经写好的四万 多字“论文体”文字,重新明 晰了时间线,将郑振铎抗战 八年的“生命史”作为本书重 点。幸运的是,此前从未面 世的1939年郑振铎日记恰 好于2023年底现身上海, 郑振铎先生的后人郑炜昊提 供了这本日记的清晰图片, 从而令“文献保存同志会”成 立前夜的模糊历史处境,一 下变得清晰起来。在此还要 特别感谢郑源先生,以及被 誉为“郑振铎研究第一人”的 陈福康先生一直以来对我的 提携与帮助。 在日本的多年访书过程 中,田仲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